老子思想“谦和慈柔”的博爱主义

  老子提倡对人要宽和慈柔,不要争胜好强,与自由主义的博爱宽容思想有相似之处。他提出诚信友爱准则:“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他提出待人要“兼而不刺”(58章),亦即待人宽厚、不伤害别人。末章说:“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意思是说:与人为善就要消除一切怨恨,“报怨以德”(63章)。他由人际关系原则推及国际关系,提出大国小国之间要相互尊重、谦让,“皆得其欲”(61章)。

  老子提倡宽和慈柔是有本体论依据的,因为生成万物、主宰宇宙的“道”具有如此的本性:“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51章);“故天之道,利而不害”(58章)。他提出“道”有三件宝,“慈”排第一位(69章)。老子那里,柔弱谦下既是一种治国策略,也是一种处世待人的方针,与他的宽和慈柔思想内在一致。他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的比喻来说明包容的好处。他以人身和草木和水为例说明柔弱处事、谦下待人的好处。需要说明,老子的谦和慈柔是无差等的博爱,同儒家的亲疏有别的仁爱不完全相同,而类似于墨家的兼爱。

  基督教宣扬普天之下皆兄弟的“泛爱”思想。中世纪以来,在处理教派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宗教宽容的思想。西方自由主义继承了这个思想传统,提出了博爱的主张。在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多党轮流执政局面出现以后,多数人与少数人、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相互尊重、包容又被自由主义纳入视野。现代以来,随着不同国家、民族、社群、文化之间交往的增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日益呈现。自由主义者又形成了多元主义的文化主张。宽容是自由的必备条件。惟有宽容,人们才能不受干预地选择自己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政治立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才能真正享有人身自由、择业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政治自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