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思想的开展和应用

  无为思想是老子的处世哲学的原则,由无为开展的各项功夫,如柔弱、不争、无知、无欲等等,我们就以此为出发点,归纳为修养论和政治论两方面来论述。

  (一)修养论

  老子的无为是对世俗思想的反动,他对无为所开展的功夫均采反向操作,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无为即依此方式来表现。

  1、抱朴守真

  老子无为的思想,表现于修养上,即是抱朴守真,也就是保持内在纯真质朴的本性而不妄为。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器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老子所教我们追求的是如同婴儿般的质朴,没有后天习染自然的德性,也就是“常德”。

  2、清利寡欲

  老子要我们追求的是归真反朴的常道,自然不能受到外界的诱惑,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故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其彼此。”

  争名逐利,爱货贪财,这些是人所谓有为之事,都是老子所不为、所唾弃的。所以要去除外诱,用以远祸养生。

  3、无知守愚

  老子无为思想表现在修养上,则是要弃绝经验的知识,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学而言,先秦时代多含知行两层涵义,所以绝学有弃绝所知与所为的有为之事,也就是老子反对以有为的聪明来玩弄世事,而赞成大智若愚的缘故。

  4、致虚守静

  要达成无为,致虚是必然的要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观以复。”只有致虚才能使心空虚无知,唯有守静才能去除欲念的纷扰,使心安宁静默,虚静是要以虚胜实,以静致动,达成无不为的目的,也因此成就静观的智慧。

  5、无私不争

  老子的无为是法天地的无私,法大自然,如江水大海的不争、善下。他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的无私之私与不争之争,正是他对“无为而无不为”的推衍,圣贤之私,并非是一己之小私,所争的,也非世俗之争,而是争全人类的福祉,老子之无私与不争,也当是如此。

  (二)政治论

  老子厌恶政治上的过度有为,而提倡无为,如:“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所以对于政治上的施为仍是以无为为核心,以下分数点论之。

  1、守道抱一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认为侯王应该法道体的无为,使万物自然的自生自长,也应依循天道行事,否则会有颠覆失位之虞。但是如何取于道而行呢﹖就是取法天道的无为,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而已。如此,事半功倍,百姓皆谓﹕我自然。虽似无为,但实有为也。

  2、绝巧弃胜

  圣智、仁义、巧利是人世间有为之事,老子深恶痛绝,因为一切的机巧、偷盗、伤害自然之事皆由此出。所以老子有一种特殊的愚民思想,他认为人民一但有了知识,就容易利用善巧狡诈来胡作非为,而难以控制。

  3、谦下退让

  老子认为无为是有益的,也由无为推展出一种有为,成为他用来解释真理现象的法则,他也因此归纳出一个心得,就是人们对于一件事都只看到正面、强势,而忽略了反面、柔弱的奇妙效果,唯有使用谦让的方式,才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所以在老子的修养论和政治论中,他相当强调谦让不争的态度。

  4、察兆知几

  无为虽然能治疗政治上过度有为的毛病,但是预防胜于治疗,若能在事情未起之时,便加以预防,不仅能去除麻烦,亦收事半功倍之效,他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种防微杜渐的功夫,可说是无为的积极表现,也是确保无为的最佳方式。否则,天下大事、难事木已成舟的时候,再使用无为来对治,必定要付出巨额代价,且难以收拾。

  5、小国寡民

  老子此一思想,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西方所言的“乌托邦”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同之处即在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所在。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由此可知老子并非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既然有政府的存在,即不可能真的无为,他并非全然否定政,但只求甘食美服而已。

  (三)无为对于现代社会的启发

  当我们考虑到现代社会与古代的差异,而对于无为的观念加以启发,让他旧瓶装新酒,它便能完全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并有所贡献,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古代的哲学中得到有益的营养和启迪。

  例如,许多的山崩与土石流,以及这次的大地震,在在都显示人类对于大自然过度的人为建设,没有遵循自然无为的道理,以至于被自然所反扑。此外,人们创造了许多的人造物,无时无刻地在坏生态环境,我想,唯有体认老子的无为,并加以实践,人类与地球才能共存共荣,才能长久安身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