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哲学思想的时代背景

  老子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但是老子生平行踪幽隐,而且他的姓名与生卒时间都各有见解,没有定论。不过,我们最主要的是根据他所流传下来的言论来了解他的思想精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先世为宋国亡殷遗民,他本人移居苦县,苦现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东,本属陈国,春秋年楚灭陈,遂为楚国所有。生卒年则不可确考,只能知道与孔子同时代而年长。曾任周的守藏室之使,掌司册及文书,相当于今日的图书馆馆长。他眼见周室衰微,于是离周他去,出函谷关,到了秦国,也可能老死秦国。

  虽然老子事迹流传的少,但是他的思想却具有殷商文化的特色,可与当时的显学—─儒、墨并论。不过,儒、墨处于周王室衰没的时代,以重仁义、轻私利的积极态度,采取入世服务。老子则倾向消极,以宁静退逊的态度自处,出世而隐遁保全身命。在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政简刑轻,和平无争,近似于西方政治所言:“做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晚周纷乱的天下,贵族骄奢淫腐,法令繁如牛毛,苛政暴如猛虎,各国互相侵夺篡杀。老子深信乱世的原因不在制度不良,而在制度的不足为治。愈是想要以仁义礼乐、明主能臣来扭转局面,则愈是纷扰人心,适得其反。

  但是老子无为并非真正消极或完全消极,而是有其积极的一面,或者以消极的间接方式达到积极方式达不到的效果。

  所以,黄忠天在《老子无为思想研究》中说,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固然在一个“道”字,然而表现在现象界的,毋宁是以乃是以无为思想为基础,由无为的观念开展出各种相应于无为的功夫,如守柔、不争、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等等主张来。也由无为向上寻求一套理论的根据,建立了老子的本体论、宇宙论。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老子思想的形成,是由于政治上的过度有为,触发其无的思想,由无为的思想,再向上推展其政治论、人生论,并向上建立其宇宙论,完成其整个哲学的体系。

  而我个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哲学是对该时代社会现象的一种反动。在“过度有为”的情况下,人的思考活动变得僵化,唯有解除不必要的枷锁,抛开所有桎梏,以无为来矫正世俗之弊,人们才能回到心灵的乌托邦,一切合于道的境界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