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简介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承认的女皇帝(历史上除武则天外也曾另有两位因其他原因而普遍不被后世史学家承认的女性“皇帝”,她们分别是北魏的元氏和唐高宗在位时代的陈硕真)。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时为皇太后(683年—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本名不详,14岁入后宫为才人,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高宗时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注2]。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后世通常称武氏为“武曌”、“武则天”或“武后”。
武则天: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人称“武媚娘”,性巧慧,多权术。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690—705年在位,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氏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以皇后身份参政时,“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因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便正式委托武氏掌管国家大事,裁决一切。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
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

- 武则天“女皇故里”之争
- 武则天初入宫廷
- 则天封后
- 武则天武后专权
- 女皇武则天登基
- 武则天与政通人和
- 武则天平定边患
- 武则天神龙政变
- 武则天的无字丰碑
- 武则天的出生时间
- 武则天的名与字
- 武则天“武瞾”名字由来
- 武则天的别称
- 武则天的死亡时间
- 武则天的属相
- 武则天的诗
- 《唐大飨拜洛乐章》武则天
- 《唐明堂乐章》武则天
- 《唐享昊天乐》武则天
- 《曳鼎歌》武则天
- 《臣轨》武则天
- 则天文字
- 武则天的年龄秘密
- 武则天的史书评价
- 武则天的亲属关系列表
- 《武则天》越剧
- 武则天的电视剧
- 《女皇武则天》潮剧
- 武则天的相关小说
- 《武则天》电影
- 武则天的影视作品
- 武则天的子嗣
- 武则天生平年表(武则天年谱)
- 武则天造字
- 武则天支持佛教
- 武则天的影响
- 武则天的名人评价
- 武则天的历史评价
- 武则天的文学作品
- 武则天的生平
- 武则天杂录
- 武则天的家庭成员
- 武则天的谥号
- 武则天的评价
- 武则天退位
- 武则天称帝
- 武则天的废立与称制
- 武则天掌政
- 武则天为后(当皇后)
- 武则天再次入宫
- 武则天削发
- 武则天入宫
- 武则天的出身
- 武则天简介
- 上官婉儿与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