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政治上的影响
道家在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汉初,以黄老学派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占据了历史舞台,自汉文帝、汉景帝由上至下到陈平、田叔等大臣都推崇道家思想。
最有代表性的是曹参,在齐国时,他以“清静无为而民自定”的政治方针治国,百姓安宁,齐国大治。萧何去世后继任相国时期无一创新,皆以萧何所订律法为准。即便如此在民间被赞为“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又被史学家评为“萧规曹随,守而勿失”。
道家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将汉朝从“自天子不能具均驷,将相或乘牛车。”发展到“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汉书·食货志》)维持这一政策方针的关键人物是窦太后,由于她的坚持这条路线才一直执行到汉武帝初年她去世以后。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实都来源于这个“道”,所以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道”这个字是广义的、宏观的,诸子百家乃至我们几千年的文化都在“道”的这个范围。
广义的“道”如此地广阔,容纳百川,乃至超越形上形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他说,历史上,当社会出问题的时候,救社会、救国家,出手的人多是道家的人物,历史上叫“拨乱反正”。……这些中国知识分子或者说读书人,很多不求名不求利,但有道德有学问。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到清朝为止二十六部历史,这种人物并不少,都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