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挽歌辞三首

朝代:魏晋 魏晋作家

作者:陶渊明 诗文目录

类型:死亡

原文: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翻译

注释

  (1)嶕峣:很高的样子。(2)幽室:指坟穴。(3)向来:刚才。(4)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5)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山阿:山陵。...查看全文...

赏析

主题

  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的作品,写后两月后逝世了。诗人假设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况,既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也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其一是说死后收殓的情况,描述儿女朋友痛哭,诗人豁达地说死后便没有荣誉与羞辱,只觉得酒还未喝够便死了,有些遗憾。其二是出殡前的祭祀。诗人描述亲人的哀...查看全文...

鉴赏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查看全文...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查看全文...

作者介绍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