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第六卷·劳战解析

作者:佚名

  本篇以《劳战》为题,取义于“劳困”,旨在阐述先敌占领有利地形对于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它认为,在对敌作战中,如果有利地形先为敌人所占领,我后于敌人而匆忙奔走去应战,那么,我便处于疲劳被动而易为敌人打败的不利态势。本篇所引孙子“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一语,趋,本意奔赴,此处谓仓促;趋战,谓仓促应战。全句意思是,后到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战争实践表明,地形条件的利弊,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先敌占领有利地形,使自己处于以逸待劳的地位,无疑是争取主动,摆脱被动的重要一着。因此,强调作战中要先敌占领有利地形,便成为历代兵家的一条重要作战指导原则。西晋末年,汉(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身,为刘渊所建)将石勒击败晋将刘琨、姬澹的作战,就是较好体现这一指导原则的成功战例。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十一月,司空刘琨发兵十余万进攻汉将石勒军于沾县(今山西昔阳西南),以将军姬澹率步骑兵二万为前锋,“琨自为后继”(见《晋书·刘琨传》)而屯兵于广牧(今山西寿阳西北之故城)。面对晋军的进攻,石勒率军将要迎战,有人以晋军“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见《晋书·石勒记》,下同)为由,建议采取“深沟高垒以挫其锐”的坚守防御之策。但是,石勒却认为此种建议乃是“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非但不予采纳,反而“立斩谏者”。他根据晋军远道而来“体疲力竭”、其兵虽多但“号令不齐”等致命弱点,采取了先据险要设伏待敌的正确方针。交战中,他又灵活地运用收兵佯败、诱敌入伏的战法,结果大败姬澹,使晋军遭到“一军皆没,并土(指并州全境)震骇”(见《晋书·刘琨传》)的重大挫折。

原文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晋司空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讨石勒。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万全。」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犬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援又垂至,胡可舍去,大军一动,岂易中还!若澹乘我之退,顾乃无暇,焉得深沟高垒乎!此谓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都督,令三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下,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勒前后〕伏发,夹击,澹大败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