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二十六译文

作者:佚名

  沐水发源于琅邪郡东莞县西北的山中,

  大弃山与小泰山山麓相连而山名不同,山间许多小涧汇集起来,成为一条川流,往东南流经邢乡南面。环乡南距县城约八十来里。县城三面筑了城墙,但南面没有围进来,所以俗称半城。沐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与晚水汇合。崛水发源于北方的大晚山,往东南流经那乡东面,往东南注入沐水。

  往东南流过县东,

  沐水在左边与箕山之水汇合。此水发源于东方诸县以西的箕山。刘澄之认为许由曾隐居在这里,这更是大错特错了。水往西南流,注入沐水。

  又往东南流过宫县东边,

  《 地理志》 说:营县从前是营子之国,姓盈,是少昊的后代。《 列女传》 说:齐国人祀梁殖在袭击营城时战死,他的妻子前去迎丧,路上碰到齐庄公,庄公正要去为祀梁殖吊丧。祀梁妻说:如果殖死得有罪,怎敢劳驾您来吊唁呢?如果他死得无罪,他还有祖先留给他的旧宅在,我不敢在郊外为他吊丧。齐庄公立即回车,在他家里举行了丧礼。祀梁妻在苔城下哀哭,哭了七日,把城都哭崩了。所以《 琴操》 说:祀梁殖死后,他的妻子持琴歌唱道:人间的欢乐呀,哪有胜过相逢新知己;人间的悲痛呀,哪有甚于死别生离!她深沉的悲哀感动了上天,城也因此而崩塌了。说的就是此城。城有三重,城墙都很高峻,只有南面开了一道城门,内城方圆十二里,外城周围四十里。《 尸子》 说:苔君喜欢神鬼巫术之事因而亡国。无知作乱,小白投奔营城。乐毅进攻齐国时,齐军据险守住营城而保住了国家。秦始皇时把营设立为县,汉朝兴起后,把这里立为城阳国,封给朱虚侯章,治所设在营城。王莽时叫苔陵。光武帝把城阳国合并为琅邪国,封给皇子刘京,刘京很喜欢修建宫室,把百工的技艺和巧思发挥到极致,连墙壁的横木上都装饰着金银。明帝时,刘京在苔城感到不能安心,就迁到开阳。沐水又往南流,有袁公水发源于东方的清山,往西南流,注入沐水。沐水又往南流,得水注入。得水发源于巨公之山,往西南流。过去在水上筑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内的田地,都由此堰灌溉。得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沐水。沐水又往南流,与葛破水汇合,葛破水发源于三柱山,往西南流经辟土城南面,世人称为辟阳城。《 史记•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说: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城阳共王的儿子节侯刘壮,立为侯国。此水在城旁积聚成破湖,称为辟阳湖,水向西南流,注入沐水。又往南流过阳都县东,注人沂水。

  沐水从阳都县又往南流,与武阳沟水汇合。武阳沟水发源于东方的仓山,山上有一座旧城,世人称为监官城,其实不是,那是从前的有利城。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把这里封给城阳共王的儿子刘钉,立为侯国。城姆山为城基,水就发源于山下,往西北流,称为武阳沟,又往西流到即丘县,注入沐水。沐水又往南流经东海郡即丘县,这里原是《 春秋》 的祝丘。桓公五年(前707 ) , 《 经》 载,齐侯、郑伯到纪,修筑了祝丘城。《 左传》 说:齐、郑去会见纪国国君,想袭击纪国。汉时把这地方设立为县,王莽改名就信。《 郡国志》 说:祝丘从东海郡分出,改属琅邪郡。阐胭说:即、祝二字鲁地方言读音相同,所以字也跟着变了。沐水又往南流经东海郡厚丘县,王莽改名为祝其亭,沐水在这里分为两条。一条向西南流出,今天已经无水了,民间称为枯沐;另一条往南流经建陵县旧城东面,汉景帝六年(前151 ) ,把这里封给卫给,立为侯国,王莽把它改名为付亭。沐水又往南流经建陵山西面。魏正光年间,齐王镇守徐州的时候,修筑了一条大堰,拦阻沐水使它西流,在这两条水的汇流处筑城防守,称为曲沐戍。沐水从堰坝流了三十里,向西流入沐水旧河道,称为新渠。旧河道从厚丘向西南流出,左面与新渠汇合,向南流入淮阳宿预县,注入泗水。这就是《 地理志》 所说的,流到下那注入泗水。《 水经》 说在阳都注入沂水,这是弄错了。沐水左面那条河道,从大堰起水就断流了,旧河道伸向东南,桑堰水注入。桑堰水发源于襄责县,泉流向东注入沐水。又往南流,左面与横沟水汇合。横沟水发源于沐水右面,往东流,注入沐水旧河道,又往南流到大堰,转向西南,流经司吾山东面,又流经司吾县旧城西面。《 春秋左传》 说:楚国拘捕了钟吾子,把他的封国立为司吾县,王莽又改名息吾。水又往西南流,到宿预注入泗水。沐水的另一条旧水道,从下堰往东南流经司吾城东面,又往东南流经祖口城中。祖水发源于楚国的祖地。《 春秋》 :襄公十年(前563 )份经》 载,襄公和晋及诸侯在祖与吴会晤。京相播说:祖是宋地。现在彭城福阳县西北有一条祖水沟,离福阳八十里,往东南流经福阳县旧城东北。《 地理志》 说:这里过去是福阳国。《 春秋左传》 :襄公十年(前563 )夏,四月戊午日,诸侯在祖会合。晋国的荀堰、士句要求攻打福阳,把这座城封给宋国的向戍。荀窑说:这座城虽小但很坚固,打胜了不足以显示威武,打败了被人耻笑。荀堰、士旬一再请求攻城,于是就在丙寅日包围了福阳,但却打不进去。孟氏的家臣秦荃父拉着猫重车随从作战。福阳人打开城门,诸侯的兵士就乘机攻门。城上骤然放下悬门,郭人绝使劲托起悬门,把被闸在里面的人放出来。狄旎弥造大车的轮盘,蒙上铁甲,当作大盾牌,左手执盾,右手持戟,组成一队。孟献子说:他们就像《 诗经》 里所谓有力如虎的人。守城的主将从城上把布放下,荃父拉着布登城,快攀到城头的矮墙时,守将割断了布,荃父掉了下去。上面又放下布,荃父苏醒过来,重又攀登,这样连登了三次。守将向荃父道歉,他才回去,带着断布在军中夸耀,接连三日。诸侯的军队围困福阳时间已久,都要求回去,智伯发怒道:七天攻不下福阳,就要你们的脑袋!荀堰、士句又发起进攻,亲自冒着箭雨擂石指挥攻城,终于灭了福阳国。他们俘虏了幅阳子带回,把他献到武宫,称为夷俘。不爵阳人都是姓坛的。汉朝时立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这里封给齐孝王的儿子刘就,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辅阳。《 郡国志》 说:福阳有柤水。柤水又往东南流,与沂水混流后又注入沐水,汇流处称为柤口。城也因而得名。沐水往东南流,到朐县汇合游水,注入大海。

  巨洋水发源于朱虚县泰山,往北流过县西,

  泰山就是东小泰山。巨洋水就是《 国语》 所说的具水。袁宏把它称为巨昧,王韶之把它叫做巨蔑,也有人叫朐瀰,说的都是同一条水,只不过名称不一罢了。水往北流经朱虚县旧城西面。汉惠帝二年(前193 ) ,把这里封给齐悼惠王儿子刘章,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丹山在西南面,丹水发源在那里,东流入海。丹水流经朱虚县丘陵地带。所以有人说到朱虚城西有一条漫长高峻的山坡,名叫破车观。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人称为凡山,县城在丹山西南,而不是山在城的西南。丹、凡字形相近,于是读音也随字而变了。丹水有两个源头,各发源于一山,世人称为东丹水和西丹水。西丹水从凡山北流,经过剧县旧城东面,东丹水注入。东丹水发源于方山,山上有两条水,东丹水就是其中的一条。东丹水往北流,经剧县与西丹水汇合,成为乱流,又往东北流去,经过倚薄涧北面。清水也发源于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聚成水湾。水大时就北注,转向东南流,又折向东北,流经平寿县旧城西面,然后北流注入丹水,汇流处称为鱼合口。丹水又往东北流经望海台东面,往东北注入大海,县就是依照台命名的。

  又往北流过临朐县东面,巨洋水从朱虚向北流入临朐县,熏冶泉水在此注入。此水源出西溪,飞奔的泉永在深坑下面流泻,在溪岸上,源头的山麓近旁,有一座祠庙,名为冶泉祠。据《 广雅》 ,金属之神叫做清明,此处是古时冶官的驻地,水就因此取名。熏冶泉水色澄清透明,而且特别清凉,深渊底下岩石历历可数,浅处的沙上水流荡出的波痕就像雕成一样。中间有古坛,与祠参差相对,后人稍加修饰,把它作为嬉游的处所。南北两侧高岸凌空而起,古树枝柯交错。太和年间(477 - 499 )先父镇守海岱,当时我还年幼,跟着父亲到东方来。每当骄阳如火的炎夏,困倦无聊时,就携了琴儿,邀了好友,整天地尽情嬉游。我们荡着一叶扁舟,逐浪飘流,在岸边林木的轻荫底下,穿过低垂拂水的柔枝,我们弹琴唱歌,互相应和,彼此都十分愉快。寄身在这清幽可爱的林泉间,我们真是乐而忘返了。稍东有一口湖,湖边出产鲜美的竹笋,不但气味芳香可与芍药相比,而且也像鱼儿一般洁白清净。溪水往东北流入巨洋,称为熏冶泉。巨洋水又流经临朐县旧城东面,此城是古时伯氏的骈邑,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 ) ,把这里封给苗川兹王的儿子刘奴,立为侯国。应劭说:临朐原是山名,县也以山命名。胸,又是水名。此城侧面紧临朐川,所以王莽就用作为县名。城外沿江上下,都是刘武皇北伐广固时营垒所在的地方。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委粟山东边,这是一座秀美的山丘,孤零零地耸立着,形状像一堆倒在地上的积粟。巨洋水又往东北流,洋水注入。洋水发源于西方石膏山西北的石涧口,往东南流经逢山祠西面。洋水又往东南流经逢山下,逢山就是石膏山。山麓有三重,峭壁陡峻直上,山上有石鼓,鼓响就预兆着那年有灾祸。郭缘生《 续述征记》 说:逢山座落在广固南三十里。山上有祠庙和石鼓,齐地将乱时,石人就敲起石鼓,数十里内都能听到。洋水流经山北,转向东北流,世人称为石沟水,往东北流出委粟山北面,然后东流注入巨洋水,汇流处称为石沟口。然而这条水下流,有时畅通有时阻塞。到了每年春夏水涨时,浪涛滚滚奔流不息,也有人称为龙泉水。《 地理志》 说:石膏山是洋水的发源地。今天在临朐县只有这条水可以对得上,似乎与各书的记载相符。巨洋水又往东北流到郑泉口。那泉的源头出自西方的平地,东流注入巨洋水。巨洋水又北流,与建德水汇合。建德水发源于西方逢山的丘冈下,东流注入巨洋水。

  又往北流过剧县西面,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与康浪水汇合。康浪水发源于剧县西南面的蟆山,山上不长树木,浑圆而峻峭的山峰互相分开,相对屹立着。左思《 齐都赋》 说:蟆岭雄踞于齐都左边。康浪水往北流,注入巨洋水。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剧县旧城西面,这里是古时的纪国。《 春秋》 :庄公四年(前690 ) ,纪侯不愿降服于齐国,把纪国交给弟弟季,为躲避齐国入侵的灾难,就离开纪国出走。后来纪就改名为剧。所以《 鲁连子》 说:胸、剧的人都能言善辩。汉文帝十八年(前162 ) ,把这地方分出来,立为蓄川国,后来又并入北海。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把这里封给蓄川彭王的儿子刘错,立为侯国,王莽则改名为俞县。城的北边有旧台,台的西面有方池。晏漠说:这里离齐城九十七里。耿弃在临淄打败了张步,一直追击到巨洋,水上的浮尸连成一片,说的这是这条水。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过晋龙骤将军、幽州刺史辟间浑墓东,然后又往东北流。墓旁又有一座坟,非常高大,当时人们都称为马陵,但不知道是谁的坟墓。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益县旧城东面,王莽改名为涤荡。晏漠说:这里南面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攻打公孙渊,从北面迁来丰人居住在这座城中,于是就改名为南丰城。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积水成潭,支流从这里分出,称为百尺沟,往西北流经北益都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蓄川兹王的儿子刘胡,立为侯国。又往西北流,注入巨淀。

  又住东北流过寿光县西面,

  巨洋水从巨淀湖往东北流经寿光县旧城西面,王莽时称翼平亭。汉光武帝建武几年(26 ) ,把这里封给更始帝的儿子刘鲤,立为侯国。县城西南面、巨洋水东面,有孔子石室,是旧时的庙堂。庙中有孔子像,还有弟子间经的画像,但找不到碑文,不知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巨洋水又往东北流,尧水注入.。尧水发源于剧县南面的角崩山,就是过去的义山,因为山角看去像崩塌了似的,因此当地乡人称为角崩山,也称角林山,这都是民间音讹的缘故。尧水就是夔水。《 地理志》 说:剧县有义山,羹水就发源在那里。.水往北流经蟆山东,民间又称哄山为青山。尧水又往东北流经东寿光城和西寿光城之间。应劭说:寿光县有灌亭。杜预说:灌亭在寿光县东南,是从前的斟灌国。又说: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旧城在白狼水西,今天是北海郡的治所。白狼水上源在营陵县,往东北流经平寿城东边,西流注入别画湖,也称联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水往东北流入大海。斟亭在溉水东,溉水发源于桑犊亭东面的覆氯山,斟亭是过去高密郡的治所,人们称为故郡城,把覆靓山称为塔山,把水称为鹿孟水,也称决孟水,这都不对。《 地理志》 载,桑犊是北海郡的属县,有覆颤山,溉水发源于此,往北流经斟亭西北与白狼水汇合。据《 地理志》 ,北海有斟县。京相播说:斟县是从前的斟寻国,大禹的后代居住在这里,西北距灌亭九十里。溉水又往北流经寒亭西边,而后注入别画湖。《 郡国志》 说:平寿共有斟城和寒亭。薛攒《 汉书集注》 说:据《 汲郡古文》 ,相居住在斟灌,就是东郡的灌。明帝把这里封给周的后裔,改称为卫。斟浮在河南,不在平寿。又说:太康居住在斟寻,要也住在这里,后来柴又住在这里。《 尚书• 序》 说:太康失位,兄弟五人在河纳等待着。这里就是太康居住的地方,与洛水相距不远。我考证过薛攒所依据的典籍,现在河南还有叫寻的的地方,卫国还有观的旧地。《 国语》 说:启有个儿子叫五观,被称为逆子,五观是他的名字,他所居的城邑你观。皇甫谧说:观是卫国地方。又说:夏相迁到帝丘,依附同姓诸侯斟寻氏。就是《 汲家书》 所说的:相居住在斟灌。相既然依附斟寻,那么斟灌、斟寻显然不是同一地方了。有穷氏依仗善射的本领篡夺相的帝位,寒捉也利用逢蒙杀了奔。寒捉就占了界的住所和妻妾而生了浇和嵋。代春秋》 :襄公四年(前569 ) ,魏绛说:寒泥令浇率军灭了斟灌和斟寻氏,把浇封于过,把摧封于戈。所以伍员对吴子说:过浇杀斟灌又攻斟寻。夏朝有一位旧臣叫靡,在界手下做事,界死后投奔• 两氏,就是今天的庵县。他召集了斟灌、斟寻两国的残余力量,杀了寒淀,拥立少康,灭了浇和碳的封国,有穷就此灭亡了。寒捉寓居于有穷氏的住宅,也就承袭了有穷的称号;占有他的产.业,就以他的城邑为名,纵使留下来的文字记录,长期以来逐渐散佚,但亭和城郭还有留传至今的;不可因为那地方带有灌的地名,就以为这地方不是;撇开这地方去寻查地名,就以为只有那地方才是。按实地来推断文字记载,应韵的说法也就可以验证了。尧水又向东北注入巨洋。伏深、晏漠都说尧钟经在此处逗留过,水就因此得名,其实不是这样的。《 地理志》 说:籍水从剧往东北流到寿光注入大海。按葵水的流程和流向斤,就是尧水了。又往东北注人大海。

  巨洋水往东北流经望海台西,往东化流。伏深、晏漠都认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旧城西北八十里,是个古县城。又有人说秦始皇登台望海,因此称为望海台,事实如何不大清楚。据《 史记》 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苗川露王的儿子刘赏,立为侯国。巨洋水又往东北流,注入大海。

  淄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的原山,

  淄水发源于莱芜县西南山下,人们称为原泉。《 地理志》 说:原山是淄水的发源地。因此《 水经》 有水出原山的说法。《 淮南子》 说:淄水发源于怡山,那是原山的别名。淄水往东北流经莱芜谷,拐弯转向西北,流经莱芜县旧城南。《 从征记》 说:县城座落在莱芜谷,挡住过往大道,两山之间的小路,经由南北门出入。汉朝末年范史云任莱芜县令,说莱芜属齐国,鲁国是不能引为己有的。从前有个说法:齐灵公灭掉了莱,莱的百姓流散到这个山谷,城镇村落都荒芜了,所以称为莱芜。《 禹贡》 所说的莱夷就指这里。齐、鲁在夹谷相会,齐侯叫莱人以兵力来威逼鲁侯。孔子说:夷人是不到华夏中原来作乱的。我查考过,泰、无、莱、柞,都是山名,郡县都按这些山来取名,是汉高祖时所置。《 左传》 说:把无山及莱、柞给他,就是指这些山。应劭《 十三州志》 说:太山莱芜县就是鲁国的莱柞邑。淄水又往西北流,转弯流经城西,又往东北流,与一条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莱芜县东南面,俗称家桑谷水。《 从征记》 称为圣水。《 列仙记》 说:鹿皮公是淄川人,年轻时在府里当小史,他才能出众,技艺高超,一动手就能制成用具。附近山崖上有神泉,人们都爬不上去。小史去报告府君,要求派给他三十个木工。他们制作了转车、悬阁,别出心裁,几十天后做好了梯道。他们登上崖顶建造祠屋,小史就在祠旁住下,自己安居在里面,每天吃山上的灵芝草,喝崖边的神泉水,住了七十多年。淄水流到山下,小史召集宗族六十多人,叫他们上山,到了半山,水忽然急涌而出,淹没了全郡,被溺死的人数以万计。小史遣散家室。叫他们下山,自己穿上鹿皮衣,登上悬阁而去。百余年后,他下山在齐市卖药。家桑谷水往西北流,注入淄水。淄水又北流出山,山口称为莱芜口,出山后水向东北流去。

  往东北流过临淄县东面,淄水从山里往东北流经牛山西面,又往东流经临淄县旧城南面,往东流到夭齐水口。此口的水发源于南郊山下,称为天齐渊。这里有五条源泉一起涌出,南北三百步,宽十步。这山就是牛山。左思《 齐都赋》 说:牛岭雄踞于南边。水流经齐地八处神祠之间,齐这个国名,就起源于此。《 地理风俗记》 说:齐国之所以名齐,就是取名于天齐渊。水往北流注入淄水。淄水又往东流经四豪墓北。水南山下有四座坟墓,墓基方形,坟垄却呈圆形,都有七尺来高,四座墓东西方向一字排列,这是田氏四王的坟墓。淄水又往东北流经荡阴里西,东岸有墓,一片墓基上筑了三座坟,东西约八十步,这就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壮士的坟墓。晏矛讨厌他们蛮勇而无礼,送给他们两个桃子,让他们自相残杀,三人死后葬在阳里,就是这个地方。淄水又往北流经临淄县城东,城因面临淄水,所以名叫临淄,王莽时改名为齐陵县。《 尔雅》 说:水从县城左前方流出,就是营丘,武王把这地方封给太公望,赐予四至疆界,建都营丘,称为齐,有的说建都营陵。《 史记》 载,周成王把营丘封给师尚父,师尚父东行前往自己的封国,因路上歇宿,所以到达迟了,莱侯就和他争营丘。客店里的人说:我听说机会难得却容易失掉,这位客人睡得很安宁,大概不是去接受封地的吧。太公听到了,就连夜起来赶路,到了营丘。陵也就是丘。献公从营丘迁移到临淄。按营陵城南没有河流,只在城北有一条水,世人称为白狼水,发源于西边的丹山,俗称凡山,往东北流。从《 尔雅》 中水从县城左前方流出那句话看,就不能认为这就是营丘了。营丘,其实是山名。《 诗经》 所说的:你到营丘来,和我在播山之间相遇。作者大多以为丘、陵同名,缘陵又与莱相距较近。这些地方据说都是太公的封地。根据《 春秋经》 记载,诸侯修筑缘陵城。《 左传》 说:后来迁到了祀。《 毛诗》 郑玄注也都没有营字,薛攒认为不是,这说法较为正确。今天临淄城中有一座小丘,坐落在小城内,周围三百步,高九丈,北边降低一丈万尺,淄水在丘前流出,因此有营丘这名称,与《 尔雅》 所记相符。此城面对天齐渊,所以有齐城之称,因此晏子说,最初爽鸡氏住在这里,逢伯陵,太公也住在这里。又说:先君太公,修筑了营丘。季札来齐观察民情风俗,听到齐国的音乐,不禁赞美道:多么沉雄壮美啊,真像是一阵大风!能作为东海诸国的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了吧!田巴到了齐国,经过淄水时,从水中照见自己的面影。郭景纯说:齐国的营丘,淄水流经它的南面和东面。由此可见营丘分明不是营陵了。献公的迁都,也正如晋迁到翼后又改名绛一样,并不是说从营陵迁到这里来,现在的临淄外城,就是献公当年所迁的临淄城,世人称为虏城,据说齐滑王攻燕,燕王啥死,滑王俘掳了燕的百姓,让他们居住在外城,因此名为虏城。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 ,灭了齐国,设立为郡,郡治在临淄。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齐封给王子肥,立为王国。王莽改名为济南。《 战国策》 说:田单当齐国宰相,经过淄水时,有个老人淌过淄水,出水后冻得不能行走了,坐在沙中,田单就在水边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穿。

  又往东流过利县东边,淄水从利县往东北流经东安平城北边,又往东流经巨淀县旧城南边。征和四年(前89 ) ,汉武帝临幸东莱,来到海边,三月,亲自在巨淀耕田,指的就是这地方。县的东南面是巨淀湖,该县就是以水来命名的。淄水又往东北流经广饶县旧城南边,汉武帝元鼎年间(前n6 一前111 ) ,把这里封给苗川靖王的儿子刘国,立为侯国。淄水又往东北流,马车读水注入,此水上口由巨淀给水,巨淀有浊水注入。吕忱说:浊水又名涵水,发源于广县为山,世人称为冶岭山,往东北流经广固城西。广固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处,四周有山涧深壕环绕。此城是晋朝永嘉年间(307 - 313 ) ,东莱人曹疑所筑。水旁山边有个五龙口,义熙五年(409 ) ,刘武帝在广固讨伐慕容超,因敌方凭险据守,难以攻克,弄得兵士很劳顿。河间人玄文向刘裕建议:从前赵国进攻曹疑,有个望气的人认为绳水流过此城,城是攻不下的,如果堵塞了五龙口,城就一定可以攻陷了。石虎听从了这个建议,曹疑就求降了。投降后五天,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堵塞的水口又被震开了。后来慕容烙进攻段鬼,攻城一百天仍未攻下,堵塞了五龙口后,段兔就投降了。投降后不久,堵塞的水口又被震开了。今天旧基还在,应当试试看,把它再修筑起来。刘裕堵塞了五龙口,慕容超及城内男女老少都双脚无力,大半患病,慕容超就出城逃走,被晋人擒获。然而城所筑的地方,完全是凭着地势之险,城不能固守,原因就在于脚弱之病。浊水往东北流经尧山东。《 从征记》 说:广固城北面三里有尧山祠。尧巡察四方路过这里,登过此山,后人因而称为尧山。庙建在左边山脚卞,庙内神像朝东,殿宇华丽整伤,帝尧的画像装束整齐,戴着冠冕的仪容显得庄严肃穆。山顶上从前有座尧祠,现在已毁废了,原来的格局再也看不到了,只有一块巨石上还留有人马的痕迹,但也只是光光的黄石而己,只有刀剑的痕迹还十分逼真。至于天子之剑,所谓以燕为锋,以代为刃,以魏为柄,以齐为错,其实与今天的剑并没有什么不同,用蜡把剑痕印下来,一看就知道是人工制作的。在这里向西可以看见胡公陵,就是孙畅之所说的,青州刺史傅弘仁声称发现铜棺隶书的地方。浊水又往东北流经东阳城北面,往东北流,与长沙水汇合。长沙水发源于逢山北面的小土山上,世人称为阳水,往东北流经广县旧城西面,这里过去是青州刺史的治所,也称青州城。阳水又往东北流,石井水注入。石井水发源于南山,山顶敞开,望去像门似的,俗称此山为譬头山。水往北流,注入一日大井,此井靠近广城东侧,三面石块堆垒,深达四丈有余。水流汹涌成为瀑布一泻而下,轰隆的声音震撼山谷。这种惊天动地的水势,如同大河一样,北流注入阳水。我生长在东齐,曾远游于瀑布下面,中间阔别多年,后来又因公事重到海岱,与郭金、紫惠一起游石井,赋诗抒怀,整日嬉游。作客他乡,能偕好友畅游真是莫大的慰藉了。只是此水时通时断,令人遗憾而已。阳水往东流经旧七级寺禅房南,水北佛殿周围遍布长廊,楼阁弯弯曲曲地相连接。林边疏疏落落地排列着些蒲团,摆着些锡杖钵盂。这就是所谓严谨持重的僧人,远遁山林的禅栖生活。阳水又往东流经东阳城东南,此城是义熙年间( 405 - 418 ) ,晋朝青州刺史羊穆之所筑。因为城在阳水之北,所以称为东阳城,这是因为人们把浊水称为西阳水的缘故。水流也时常有断有通,确实很灵。从前宋时,这条水断后重又通了,刘晃为此作了一篇《 通津赋》 。魏太和年间(477 一499 ) ,水又干涸了,断流了好几年,先父升任青州刺史,上任不到一年,水又畅通了,一江碧水映着山的倒影,真是所谓幽谷水涸又满,枯泉断后再流了。海岱的文士又赞颂起水流复通了。平昌老人孙道相作颂词说渭肠条淹泉水呀,枯竭已超过三年。献尽璧玉祈祷,供尽牛羊祭天,水因圣明天子而来,天道随盛衰而变。又有一位河间的老人赵疑也作颂词说:推行教化还不满一年,恩泽已遍及四方,枯竭的源流把波澜扬起,干涸的死河把肢塘涤荡。北海郭钦说:前朝暴政河断流,我皇英明水满江。但颂词很多,文字烦冗,难以一一抄录。阳水又转而北流,经过汉朝城阳景王刘章庙东,向东注入巨洋。后来人们把水堵断,使它北流注入浊水,当时人们通称浊水为阳水,所以又有南阳水,北阳水的说法。两条水混流后,世人称为长沙水,也有人通称为绳水的。所以晏漠、伏深写的《 齐记》 都说:东阳城既然在绳水之阳,那就应称绳阳城了。这说法是不对的。世人又称阳水为洋水,我查考过许多典籍,都说洋水发源于临朐县,而阳水却发源于广县,两县虽然相邻,但山川土地是不同的,实际如何,还是个疑问。浊水又往北流经减士台西面,又往北流经益城西面,最后往北注入巨淀。《 地理志》 说:广县的为山是浊水的发源地,往东北流,到广饶注入巨淀。巨淀右边,又有女水注入,女水发源于东安平县的蛇头山。《 从征记》 说:女水西面有桓公墓,非常高大,周围七十余丈,高四丈,中间的圆形坟垄周围二十余丈,高七丈,另一座小墓周围七丈。这两座坟,晏漠说:根据《 陵记》 规定,是不合葬礼的,桓公是是按照传统礼仪安葬的,与他母亲同墓而异坟,伏深也不清楚。墓东山下的女水原有桓公祠,是侍其衡奏请魏武王而修建的。他说:近日路过齐国城郊,瞻仰桓公坟墓,墓在南山边,请为他立祠,让孤魂有所依托。郭缘生《 续征记》 说:齐桓公墓在齐城南二十里,坟墓顺山势而筑,大墓东边有女水,有人说齐植公女儿的坟墓在此水上,因此有女水之名。女水引水往东北流,非常神灵。教化大兴就会有水,政治苛酷水源就枯竭。南燕建平六年(405 ) ,水突然千涸,玄明(慕容德字)很厌恶这不吉之兆,卧病而死,南燕太上四年( 408 ) ,女水又枯竭了,慕容超也很感厌恶,燕于是亡国。女水往东北流经东安平县旧城南面。《 续述征记》 说:女水流到安平城南,潜入地下流了十五里,然后又流出,向北注入阳水。安平城是从前的都亭。《 春秋》 ,鲁庄公三年(前691 ) ,纪季从都到了齐国。《 公羊传》 说:纪季是什么人?是纪侯的弟弟。因他能坦诚认罪,请求以娜供奉五座祠庙的祭祀。这里是田成子单的旧城邑。后来立为县。因博陵有个安平县,所以把这里称东安平。世祖建武七年(31 ) ,把这里封给蓄川王的儿子刘茂,立为侯国。女水又流经东安平县东面,往东北流经垄丘东面,往东北注入巨淀。《 地理志》 说:冤头山是女水的发源地,往东北流到临淄注入巨淀,又往北流,叫马车读,北流与淄水汇合,又往北流,时、绳水注入。时水发源于齐城西北二十五里,平地涌出泉水,就是如水,也称源水,因水色黑,民间又称为黑水。时水往西北流经黄山东面,又往北流经愚山东面,有愚公墓。时水又拐弯流经杜山北面,有愚公谷。齐桓公时,愚公隐居在这山谷中,有个邻居认为他的马是自己的,愚公就把马给他。这座山就是与杜山相连的山冈,因为这人样子傻乎乎的,所以称他为愚公。时水上有一座石桥,因而也称水为石梁水。这里又有清水注入。溃水出自时水以东,距临淄城十八里,这地方就是所谓渲中,民间把清水称为宿留水,往西北流,注入时水。孟子离开齐国时,住宿三夜后才走出渣地,因此民间改名为宿留水。水的南面、山的西面有王歇墓,从前乐毅攻打齐国,因王歇有德而封他,王歇不肯接受,自溢而死。水旁有一片农田,引水灌溉的痕迹还看得出来。时水又往西北流经西安县旧城南面,这里原是渠丘,是齐国大夫雍凛的封邑。王莽时改名为东宁。时水又往西流,到石洋堰分为两条,分水口称为石洋日,支流往西北流搏公梁邹注入济水。时水又往北流经西安城西面,又往北流,京水、系水注入。系水发源于齐城西南,民间称为寒泉,往东北流过申门西。京相潘、杜预都说:申门就是齐城南面西头的第一道城门。那里有个申池。从前齐鳃公游申池,丙终歇、阎职两人在竹林中杀害了他,今天的申池已不像当年的样子了,但水旁还有一小片竹木林,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左思《 齐都赋》 注说:申池在海滨,是齐国的大泽。我查考过《 春秋》 :襄公十八年(前55 劝,晋国进攻齐国,十二月戊戌日,砍伐了雍门外的篙草;己亥卜焚烧了雍门,壬寅日,焚烧东北两边的外城,甲辰日,向东侵入到潍水,向南侵入到沂水,却未提及向北攻掠到大海。况且晋献子是个逞强斗勇而不怕死的人,怎么可能只在海湾糟蹋一片草木,却不去惩罚仇敌呢?此外当时正值炎夏酷暑,不是远游的时节,鳃公被杀,是由于他微服出行在近郊遇害。左氏舍近举远,查考史实,他弄错了。杜预的话却有依据。系水沿着城旁向北流经阳门西面,水岸上有一处从前筑土隆起的地方,就是所谓齐国的樱下。战国的时候,因为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之士如邹衍、淳于凳、田骄、接子、慎到等七十六人,都被赐给宅第,并封为上大夫。他们不管政事,而专事著作立论。因此齐国援下学士重又兴盛起来,人数达几百人。刘向《 别录》 认为,税是齐都城门名,高谈阔论的文士定期会聚在樱门下,所以称援下。《 郑志》 说:张逸读了《 书赞》 间郑玄道:我们的先师棘卞生是什么时候人?郑玄回答说:棘下是齐国田氏时有学问的人会聚的地方。齐国人所称的棘下生,是没有一二一定的人的。我查考过《 左传》 ,昭公二十二年(前520 ) ,营子到了齐国,在稠门外会盟。汉朝把叔孙通封为博士,称为樱嗣君。《 史记音义》 说:想让他继承齐国樱下的遗风。然而,棘下又是鲁城内的地名。《 左传》 ,定公八年(前502 ) ,阳虎威逼定公征伐孟氏,从上东门攻入城内,两军在南门内交战,又在棘下交战。棘下也是儒生聚集的地方。因此,张逸疑惑发问,郑玄作了解释,辨清了这个问题。虽然史籍中可以看到互用樱、棘两个不同的地名,但指的都是同一处。城内有旧台,有营丘,有旧景王祠,就是朱虚侯章的祠庙。《 晋起居注》 说:齐国有一条大蛇长三百步,背负着一条小蛇长一百余步,爬过市中,市上的人都去观看,庙就在蛇从北门爬入城中的地方。北门外东北二百步,有齐国宰相晏婴的坟墓和住宅。《 左传》 载:晏子的住宅靠近街市,景公想给他换个地方,晏子却不肯换。他嘱咐说:我在世时居住在街市附近,死后难道就改变心意吗?于是他死后就葬在自己的故居,后人称为清节里。系水又往北流经临淄城西门北面,又往西流经悟宫南面。从前楚国派使者来齐国访问,齐王在梧宫宴请他,就是此宫,那地方现在还叫梧台里。台有好几层,十分壮观,东西一百多步,南北略减儿步,这就是古时的梧宫台。台东就是网子所说宋国愚人得到燕石的地方。台的西面有一座石社碑,现在还在,是汉灵帝熹平五年(176 )所立,碑上题着梧台里三字。系水又往西流经葵丘北面。《 春秋》 :庄公八年(前686 ) ,襄公派连称、管至父驻守葵丘。京相瑶说:齐城以西五十里有葵丘。如果这么近,那就用不到驻守了。僖公九年(前651 ) ,齐桓公在葵丘与诸侯会盟。宰孔说:齐侯不致力于行施德政,却积极远侵邻国。很明显,葵丘不在齐地。援引河东汾阴葵丘,山阳西北葵城应在这里,这是错误的。我查考《 左传》 原文,连称、管至父驻防于葵丘,以瓜熟为往返的期限。到期请求派人接替,齐襄公却不批准,于是二人就准备作乱。连称妹在宫中不受宠爱,于是叫她去侦察襄公。因为襄公废逐无知,就把襄公谋害了。如果派遣到远方去而无人接替,怎么能找女人同谋,而酿成公侯宗族内部的祸乱呢?所以杜预查考了《 春秋》 之后,就根据《 左传》 来推定,在《 注》 中指出是在临淄西。不能舍近就远,轻率地提出自己的异说;标新立异虽可显得与众不同,但按《 左传》 文义来看,却又不合。那么二人所驻守的葵丘,就是这地方了。系水往西流,向左边分出一条支流,积水成潭;系水又往西流经高阳侨郡南,该郡是魏时所立。系水又往西北流,注入时水。时水又往东北流,绳水注入。泥水发源于营城以东,世人称为汉漆水,水向西北流经营城北。汉景帝四年(前153 )把这里封给齐悼惠王的儿子刘信都,立为侯国。绳水又往西流,经过乐安博昌县旧城南边。应肋说:昌水发源于东莱昌阳县,因昌阳县路远不易到达,取了这个美名。阐胭说:博昌县地势平旷,所以称博昌。绳水往西流经贝丘。京相潘说:博昌县南面临近绳水,有个地方叫贝丘,在齐城西北四十里。《 春秋》 :庄公八年(前686 ) ,齐侯在贝丘打猎,看见公子彭生像猪一样直立起来啼哭,齐侯吓得从车上掉下来,跌伤了脚,就在这地方。绳水又往西北流,注入时水。《 从征记》 又说:绳水发源于临淄县,往北流经乐安、博昌南面边界,往西注入时水J 从这.里至下游也通称为混水。从前晋侯和齐侯会宴,齐侯说:有酒如混水。比喻中指的就是这条水。时水又折向东北,流经博昌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齐利县旧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巨淀县旧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广饶县旧城北面,往东北注入淄水。《 地理风俗记》 说:淄水注入濡水。《 淮南子》 说:白公问孔子对含义至深的隐微之言的看法,说:如果把水倒入水中,又会怎么样份。孔子说:淄水、混水混合,易牙只要尝一尝就会知道。说的就是这条水。又往东北流,注人大海。

  淄水注入马车读,往东北乱流,经琅槐旧城南面,又往东北流经马井城北,与时水、泥水互相通称,所以城以水为名传下来了。淄水又往东北流,到皮丘坑注入大海。因此晏漠、伏深都说:淄水、绳水在皮丘坑西面汇合。《 地理志》 说:马车读流到琅槐注入大海,这是指县而言。

  汶水发源于朱虚县的泰山,

  泰山上有长城,西面连接岱山,东面延伸到琅邪大海,全长千余里,是田氏所筑。《 竹书纪年》 载,梁惠成王二十年(前350 ) , 齐国修筑防御工事,造了长城。《 竹书》 又说:晋烈公十二年(前404 ) ,派韩景子,赵烈子、翟员讨伐齐国,侵入长城。《 史记》 所谓齐威王经过赵国侵犯我国,攻打长城,就指此事。伏深、晏漠都说:汶水发源于朱虚县东南面的晤山,峪山在小泰山的东边。往北流过县东,

  汶水从朱虚县东北流经部城北面。《 地理风俗记》 说:朱虚县东面四十里有个邵城亭,是旧县城。又往东北流经管宁墓东面,所以晏漠说,柴阜西南有魏管宁墓。管宁是一位品德高尚不随俗浮沉的人。他的墓前有一座石碑。汶水又往东北流经柴阜山北面,山的东面有邮原墓,丙卜原是个有才德而不受征聘的人,他墓前的碑记还在。汶水又往东北流经汉朝青州刺史孙篙墓西边,有墓碑。汶水又往东流经安丘县旧城北面,汉高帝八年(前199 ) , 把这里封给将军张说,立为侯国石《 地理志》 说:这就是王莽时的诛邪。孟康说:就是今天的渠丘亭。伏深、晏漠的《 齐记》 都说,营县的渠丘亭在安丘城东北十里。都弄错了。城面对牟山,山的西南面有孙宾硕兄弟墓。碑文都还在。

  又往北流过淳于县西面,又往东北注人潍水。

  淳于县是从前夏后氏的斟灌国。周武王把它封给淳于公,称为淳于国。《 春秋》 ,桓公六年(前706 )冬天,州公到曹。《 左传》 说:淳于公到了曹,估计国内形势危险,就没有回去。城的东北面,是汉水与潍水的汇流处。

  潍水发源于琅邪郡箕县的潍山,

  琅邪是山名,原属越王句践的国土。句践吞并吴国后,想称霸中国,就迁都到琅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 ,灭了齐国,就把琅邪设立为郡。城是秦始皇所筑。秦始皇登上琅邪的大乐之山,在上修筑了层台,称为琅邪台。台在城东南十里,孤零零地耸立着,在众山之中显得格外突出。山周围二十里有余,靠近海滨。秦始一王很高兴,因此在这里逗留了三个月,他把三万户平民迁移到琅邪山下,豁免赋税十二年。他修筑的高台,台基有三层,每层高一 丈,七层平坦宽敞,二百余步见方,宽广五里。又刻石立碑,溉载秦始皇的功德。台上有个神渊,非常灵验,如有人将水弄脏之后就会枯竭;如诚心诚意,保持洁净,水就畅通。这里的神庙是齐地八祠之一,汉武帝也曾登临此台。汉高帝吕后七年(前181 ) ,把这里立为王闲,文帝三年(前177 ) ,改名为郡,王莽时又改称填夷。潍水发源于潍山。许慎、吕忱都说:潍水发源于;箕屋山。《 淮南子》 说:潍水发源于覆舟山。这些都是此山的异名。潍水往东北流经箕县旧城西,又往西流,析泉水注入。析泉水发源于析泉县北面的松山,往东南流经析泉县东,又往东南流经仲固山,往东北注入潍水。《 地理志》 说:析泉水流到箕县往北注入潍水。潍水又往东北流经诸县旧城西。《 春秋》 文公于二年(前615 ) ,季孙行父修筑了诸城和郭城。《 左传》 说:修筑了卜邑城。王莽改名为诸城。滩水又往东北流,涓水注入。涓水发源于马耳山,山高百丈,山顶有两块岩石相对并峙,望去像马耳一样,因此世人取名为马耳山。此山东距常山三十里,涓水发源于山的北面,往北流经娄乡城东面。《 春秋》 :昭公五年(前537 ) ,《 经》 载,夏天,营牟夷带了牟、娄、防、兹前来投奔。又把诸县的东部划分出来立为海曲县,所以民间称此城为东诸城,涓水又往北注入潍水。

  往东北流过东武县西边,

  东武县利用山冈地势筑城,周围三十里。 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郭蒙,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祥善。潍水又北流,左面与扶淇水汇合,扶淇水发源于西南面的常山,往东北流,注入潍水。晏漠、伏深都以为潍水就是扶淇水,把扶淇水当作潍水,都弄错了。根据,《水经》的水脉记载,潍水从箕县往北流经东武县,往西北流,与扶淇水汇合。晏说、伏深说:东武城西北二里的潍水,就是扶淇水。潍水又往北流,在右边与卢水汇合,卢水就久台水。《 地理志》 说:卢水发源于琅邪横县故山,横县就是王莽时的令丘。山在东武县旧城东南,世人称为卢山。卢水往西北流经昌县泊城西面,转而往东北流。《 齐地记》 说:东武城东南有卢水,水旁有胜火木,当地方言称怪广、这些树木经野火烧死,变成了炭都不消灭,因此东方朔称为不介成灰的树木。卢水又往东北流经东武县旧城东面,往西北流,注入潍水。《 地理志》 说:久台水往东南流,到东武注入潍水。这就是《 尚书》 所说的潍水、淄水都已疏通……

  义往北流过平昌县东边,

  潍水又往北流经石泉县旧城西边,就是王莽时的养信。《 地理风俗说》 说: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有石泉亭,是旧县。潍水又往北流经平昌县旧城东边,荆水注入。荆水发源于县南的荆山阜,往东北流经平昌县旧城东边‘汉文帝把这里封给齐悼惠王肥的儿子印,立为侯国。城的东南角有一座台,台下有井,与荆水相通,有什么掉到井里,可在荆水取回。过夫常有龙出入其中,所以民间又称为龙台城。荆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潍水。潍水文往北流,语水注入。语水发源于语山,世人称为巨平山。《 地理志》 说:灵门县有高深山、壶山,悟水发源于此,亨靛东北流,注入潍水。今天此山西面和语山连接。许慎《 说文》 说:语水发源于灵门山,世人称为语汶水。语水往东北流经姑幕县时城东边,该县有五色土,帝王分封诸侯时,包起不同颜色的泥卜,按方位授给诸侯。这里是从前薄姑氏之国。阐胭说:周成王时,薄姑和四国叛乱,周公灭了它,封给太公。因此《 地理志》 说:姑幕县也称薄姑,王莽时称季睦。应勘说:《 左传》 记载,薄姑氏国琏太公的封地。薛攒《 汉书注》 说:博昌有薄姑城。不知谁的说法正确。涪水又往东北流经平昌县旧城北面,古时在此筑堰截流,用来灌溉农田,南流注入荆水。语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潍水。

  又往北流过高密县西边,

  应劫说:县里有密水,因此有高密之名。现在所说的百尺水就是密水。密水有两个源头。西源出自奕山,也称郭日山,山势高峻,挡住了阳光。晏模说:山形蔽障了日光,因有此名。伏深说:山峰蔽障了太阳,所以称郭日山。此水往东北流。东源水出自五弩山,往西北流,与源水一同流泻入一条山谷,俗称百尺水,古人在此拦河筑堰,灌溉田地数十顷。百尺水往北流经高密县西,注入潍水,自此以下,两条水互兼通称。潍水乱流往县西碑产山西,又往东北流,水上有旧堰,从前凿石竖柱阻断潍水,堰宽六十多步,掘开东岸,引水通长渠。潍水又往东北流经高密县旧城南。明帝永平年间(58 - 75 ) ,把这里封给邓震,立为侯国。县南十里,蓄水为塘,塘方圆二十里,就是古时所说的高密南都,灌溉农田约一顷。塘水散流,向下注入夷安泽。潍水从堤堰往北流经高密县旧城西面,汉文帝十六年(前164 ) ,把这里划出来立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前73 ) ,又改名为高密国,王莽时称为章牟。潍水又往北流,从前韩信与楚将龙且在此处隔着潍水列阵。夜里韩信命部下准备了一万多只袋子,装满沙子堵住潍水,然后率军攻击龙且,假装败退。龙且向北追击,韩信决水,大水突然冲下,龙且的部队一半渡不过来,于是就在此水上杀了龙且。水的西面有厉阜,这座小山上有汉朝司农卿郑康成墓,石碑还在。潍水又往北流经昌安县旧城东面,汉明帝永平年间(58 ? 75 ) ,把这地方封给邓袭,立为侯国。《 郡国志》 说:汉安帝延光元年(122 )恢复为县。又往北流过淳于县东面,

  潍水又往北流,左边与泣水汇合,往北流经平城亭西面,又转向东北流经密乡亭西面。东郡国志》 说:淳于县有密乡。《 地理志》 说,都是北海的属县。应肋说:淳于县东北六十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乡亭,从前是县。潍水又往东北流经下密县旧城西,城东有密阜。《 地理志》 说:有三户山祠。按应肋说:密是水名,确有下密之称,但民间用这名字来称呼小山岗,这就不对了。又往东北流过都昌县东面,

  潍水往东北流经逢萌墓。逢萌,都昌县人,少年时就很有骨气,以在县亭供职为耻,就渡海到辽东,回来后在不其山隐居读书。明帝备车征聘,逢萌假装癫狂,没有应聘。潍水又往北流经都昌县旧城东面,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朱较,立为侯国。北海宰相孔融曾被黄巾贼管亥围困在都昌。太史慈替孔融去向刘备求救,手持挡箭牌突围,就是这地方。又往东北流注人大海。

  胶水发源于黔阪县胶山北面,流过县西,

  《 齐记》 说:胶水发源于五弩山,就是胶山的别名。胶水往北流经祝兹县旧城东面,汉武帝元鼎年间(前116 ~前111 ) ,把这里封给胶东康王的儿子延,立为侯国。又流经征扶县旧城西面。据《 地理志》 ,这是琅邪的属县。汉文帝元年(前179 ) ,把这地方封给吕平,立为侯国。胶水又往北流经黔随县旧城西南,袁山松《 郡国志》 说:黔厥县有介亭。《 地理志》 说:这里是从前的介国。《 春秋》 :僖公九年(前651 ) ,介国葛卢来朝见,听到牛鸣声,说:这头牛生了三头纯色的牛犊,都已用来祭祀了,经查问果然如此。晏漠、伏深都说:黔随县有东西两座城,相距四十里,有胶水。这话不对,那是拒艾水。拒艾水发源于黔随县西南面的拒艾山,就是《 齐记》 所说的黔艾山。往东北流经柜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拔同,人们称为王城,又称这条水为洋水。拒艾水又往东流,晏漠、伏深说黔随城西四十里有胶水,就指此水。拒艾水又余流入海。《 地理志》 :琅邪郡有柜县,根艾水发源于此,东流入海。指的就是此水。现在胶水向北流经西黔随城东面,晏漠、伏深说搞密郡城旁有黔贩县城,就指此城。《 地理志》 说:胶水发源川下县,王莽改名为纯德,可能就是黔随县,但不清楚。又往北流过夷安县东面,

  夷安县就是过去王莽改名为原亭的地方。应肋说:夷安县是从前莱国的夷维邑。太史公说:晏平仲是莱国夷维人。汉明帝永平年间(58 - 75 ) ,把这里封给邓珍,立为侯国,这里西距潍水四十里。胶水又往北流经胶阳县东,晏漠、伏深都称.此地为东亭。此亭有路南通夷安。《 地理风俗记》 说:淳于县东南五十里有胶阳亭,是旧县。胶水又往东北流,左面与一条水汇合,世人称为张奴水,发源于夷安县东南面的山岗下,往西北流经胶阳县,注入胶水。胶水的左面是泽诸,往东北流约一百来里,称为夷安潭,潭周围四十里,潍水支流也注入此潭。胶水又往东北流经下密县旧城东面,又往东北流经胶东县旧城西面。汉高帝元年(前忿昵),把它另立为国,景帝把它封给儿子刘寄,立为王国;王莽改名为郁铁;今天是长广郡的治所。伏深、晏漠说,胶水向东北迂回流到胶东城北面一百里,注入大海。

  又往北流过当利县西北,注人大海。

  当利县是从前王莽改名为东莱亭的旧地。胶水又往北流经平度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苗川鼓王的儿子刘衍,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利卢。县里有土山,胶水往北流经土山,注入大海。大海以南、土山以北,都是盐场,盐民们在此世世代代煮盆,从未中断。在这里向北眺望,大海渺远苍茫,杳无边际,水天相接,界线分明,这就是所谓溟海。因此《 地理志》 说:胶水北流到平度注入大海。

原文

  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东南流,径邳乡南,南去县八十许里。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故俗谓之半城。沭水又东南流:左合岘水。水北出大岘山,东南流,径邳乡东,东南流注于沭水也。

  东南过其县东,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东出诸县西箕山,刘澄之以为许由之所隐也,更为巨谬矣。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东南过莒县东,《地理志》曰:莒子之国,盈姓也,少昊后。《列女传》曰:齐人杞梁殖袭莒,战死,二其妻将赴之,道逢齐庄公,公将吊之。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无罪,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敢与郊吊。公旋车吊诸室,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云:殖死,妻援琴作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城为之堕。即是城也。其城三重,并悉祟峻,惟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尸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国亡。无知之难,小白奔焉。乐毅攻齐,守险全国。秦始皇县之。汉兴,以为城阳国,封朱虚侯章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阳因为琅邪国,以封皇子京,雅好宫室,穷极伎巧,壁带饰以金银。明帝时,京不安莒,移治开阳矣。沭水又南,袁公水东出清山,遵坤维而注沭。沭水又南,浔水注之。水出于巨公之山,西南流,旧堨以溉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浔水又西南流入沭,沭水又南与葛陂水会。水发三柱山,西南流,径辟土城南,世谓之辟阳城。《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节侯刘壮为侯国也。其水于邑,积以为陂,谓之辟阳湖。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南过阳都县东,入于沂。

  沭水自阳都县又南,会武阳沟水。水东出仓山,山上有故城,世谓之监宫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钉为侯国也。其城因山为基,水导山下西北流,谓之武阳沟。又西至即丘县,注于沭。沭水又南径东海郡即丘县,故《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经》书:齐侯、郑伯如纪,城祝丘。《左传》曰:齐郑朝纪,欲袭之。汉立为县,王莽更之曰就信也。《郡国志》曰:自东海分属琅邪。阚駰曰:即祝鲁之音,盖字承读变矣。沭水又南径东海厚丘县,王莽更之曰祝其亭也。分为二渎,一渎西南出,今无水,世谓之枯沭。一渎南径建陵县故城东,汉景帝六年,封卫绾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付亭也。沭水又南径建陵山西。魏正光中,齐王之镇徐州也,立大堨,遏水西流,两渎之会,置城防之,曰曲沭戌。自堨流三十里,西注沭水旧渎,谓之新渠。旧渎自厚丘西南出,左会新渠,南入淮阳宿预县,注泗水。《地理志》所谓至下邳注泗者也。《经》言于阳都入沂,非矣。沭水左渎自大堰水断,故渎东南出,桑堰水注之。水出襄贲县,泉流东注沭渎,又南,左合横沟水,水发渎右,东入沭之故渎。又南暨于遏,其水西南流,径司吾山东。又径司吾县故城西。《春秋左传》,楚执钟吾子以为司吾县,王莽更之曰息吾也。又西南至宿预注泗水也。沭水故渎,自下堰,东南径司吾城东,又东南历柤口城中。柤水出于楚之祖地。《春秋》襄公十年,《经》书公与晋及诸侯会吴于柤。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逼阳县西北有租水沟,去逼阳八十里。东南流,径傅阳县故城东北。《地理志》曰:故逼阳国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会于柤。晋荀偃、士匄请伐逼阳而封宋向戌焉。荀营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固请,丙寅,围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鄹人纥抉之以出门者。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盂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主人县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绝之,坠,则又县之。苏而复上者三。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徇于军三日。诸侯之师久于逼阳,请归。智伯怒曰:七日不克,尔乎取之,以谢罪也。荀偃、士匄攻之,亲受矢石,遂灭之,以逼阳子归,献于武官,谓之夷俘。逼阳,妘姓也。汉以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齐孝王子刘就为侯国,王莽更之曰辅阳也。《郡国志》曰:逼阳有柤水。柤水又东南,乱于沂而注于沭,谓之柤口,城得其名矣。东南至朐县,入游注海也。

  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泰山,即东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其水北流,径朱虚县故城西。汉惠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东入海。丹水由朱虚丘阜矣,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岘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类,音从字变也。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径剧县故城东,东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东丹水也。北径县,合西丹水而乱流,又东北出径渏薄涧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而为清,水盛则北注,东南流,屈而东北流,径平寿县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谓之鱼合口。丹水又东北径望海台东,东北注海,盖亦县所氏者也。

  又北过临胸县东,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冶泉祠。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小东有一湖,佳饶鲜笋,匪直芳齐芍药,实亦洁并飞鳞。其水东北流入巨洋,谓之熏冶泉。又径临朐县故城东。城,古伯氏骈邑也。汉武帝元朔元年,封菑川懿王子刘奴为侯国。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焉。城上下沿水,悉是刘武皇北伐广固,营垒所在矣。巨洋又东北径委粟山东,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东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径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山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郭缘生《续述征记》曰:逢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声闻数十里。洋水历其阴而东北流,世谓之石沟水。东北流,出于委粟山北,而东注于巨洋,谓之石沟口。然是水下流,亦有时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澜无辍,亦或谓之为龙泉水。《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今于此县,惟是渎当之,似符群证矣。巨洋水又东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东流注于巨洋水。巨洋水又北会建德水,水西发逢山阜,而东流入巨洋水也。

  又北过剧县西,巨洋水又东北合康浪水,水发县西南山,无事树木,而圆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齐都赋》曰岭镇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又东北径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后改曰剧,故《鲁连子》曰:朐剧之人,辩者也。汉文帝十八年,别为菑川国,后并北海。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错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俞县也。城之北侧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耿弇破张步于临淄,追至巨洋水上,僵尸相属。即是水也。巨洋又东北径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咸谓之为马陵,而不知谁之丘垄也。巨洋水又东北径益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涤荡也。晏谟曰:南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代公孙渊,北徙丰人住于此城,遂改名为南丰城也。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西北流,径北益都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又东北过寿光县西,巨洋水自巨淀湖东北流,径县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鲤为侯国。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巨洋又东北流,尧水注之。水出剧县南角崩山,即故义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为角扇山,亦名为角林山,皆世俗音讹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剧县有义山,蕤水所出也。北径山东,俗亦名之为青山矣。尧水又东北径东西寿光二城间。应劭曰:寿光县有灌亭。杜预曰:在县东南,斟灌国也。又言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营陵县之下流,东北径城东,西入别画湖,亦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东北入海。斟亭在溉水东,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谓之故郡城。山谓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志》:桑犊,北海之属县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径斟亭西北,合白狼水。按《地理志》:北海有斟县。京相璠曰:故斟寻国,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溉水又北径寒亭西,而入别画湖。《郡国志》曰:平寿有斟城,有寒亭。薛瓒《汉书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后,改曰卫。斟寻在河南,非平寿也。又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序》曰:太康失国,兄弟五人,徯于河汭,此即太康之居,为近洛也。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五观,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皇甫谧曰:卫地。又云:夏相徒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穷后既仗善射篡相,寒促亦因逢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浇,因其室而有豷。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绛曰: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干戈。是以伍员言于吴子曰: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是也。有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于鬲氏。今鬲县也。收斟灌、斟寻二国之余烬,杀寒浞而立少康,灭之,有穷遂亡也。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以土推传,应氏之据亦可按矣。尧水又东北注巨洋。伏琛、晏谟并言,尧尝顿驾于此,放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自剧东北,至寿光入海。沿其径趣,即是水也。又东北入于海。

  巨洋水东北径望海台西,东北流。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故城西北八十里,古县;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详也。按《史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赏为侯国。又东北注于海也。

  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经》有原山之论矣。《淮南子》曰:永出自饴山,盖山别名也。东北流,径莱芜谷,屈而西北流,径其县故城南。《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汉末,有范史云为莱羌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禹贡》所谓莱夷也。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余按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淄水又西北,转径城西,又东北流,与一水合。水出县东南,俗谓之家桑谷水。《从征记》名曰圣水。《列仙传》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为府小史,才巧,举手成器。山岑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史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造县阁,意思横生,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问以自固,食芝草,饮神泉,七十余年。淄水来山下,呼宗族得六十余人,命上山半,水出尽漂一郡,没者万计。小史辞迫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阁而去。后百余年下,卖药齐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谓之莱芜口,东北流者也。

  东北过临淄县东,淄水自山东北流,径牛山西,又东径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水在齐八祠中,齐之为名起于此矣。《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其水北流,注于淄水,淄水又东径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基圆坟,咸高七尺,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淄水又东北径荡阴里西。水东有冢,一基三坟,东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之坟也。晏子恶其勇而无礼,投桃以毙之。死,葬阳里,即此也。淄水又北径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王莽之齐陵县也。《尔雅》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武王以其地封大公望,赐之以四履,都营丘为齐。或以为都营陵。《史记》周成王封师尚父于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莱侯与之争营丘。逆旅之人曰:吾同时难得而易失,客寝安,殆非就封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至营丘。陵亦丘也。献公自营丘徙临淄。余按营陵城南无水,惟城北有一水,世谓之白狼水,西出丹山,俗谓凡山也,东北流,由《尔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为营丘矣。营丘者,山名也。《诗》所谓子之营兮,遭我乎峱之间兮。作者多以丘陵号同,缘陵又去莱差近,咸言太公所封。考之《春秋经》书,诸侯城缘陵。《左传》曰迁杞也。《毛诗》郑注,并无营字,瓒以为非近之。今临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内,周回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故有营丘之名,与《尔雅》相符。城对天齐渊,故城有齐城之称。是以晏子言始爽鸠氏居之,逢伯陵居之,太公居之。又曰:先君太公筑营之丘,季札观风,闻齐音曰: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田巴入齐,过淄自镜。郭景纯言齐之营丘,淄水径其南及东也,非营陵明矣。献公之徙,其犹晋氏深翼名绛,非谓自营陵而之也。其外郭,即献公所徙临淄城也,世谓之虏城。言齐湣王伐燕,燕王哙死,虏其民实诸郭,因以名之。秦始皇三十四年,灭齐为郡,治临淄。汉高帝六年,封子肥于齐为王国,王莽更名济南也,《战国策》曰:田单为齐相,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出,不能行,坐沙中,单乃解裘于斯水之上也。

  又东过利县东,淄水自县东北流,径东安平城北。又东径巨淀县故城南。征和四年,汉武帝幸东莱,临大海,三月耕巨淀,即此也。县东南则巨淀湖,盖以水受名也。淄水又东北径广饶县故城南。汉武帝元鼎中,封菑川靖王子刘国为侯国。淄水又东北,马车渎水注之。受巨淀,淀即浊水所注也。吕忱曰:浊水一名溷水,出广县为山,世谓之冶岭山。东北流,径广固城西。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四周绝涧,阻水深隍,晋永嘉中,东莱人曹嶷所造也。水侧山际,有五龙口。义熙五年,刘武帝伐慕容超于广固也,以藉险难攻,兵力劳弊,河间人玄丈说裕云:昔赵攻曹嶷,望气者以为漫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必陷。石虎从之,嶷请降。降后五日,大雨,雷电震开。后慕容格之攻段龛,十旬不拔,塞口而龛降,降后无儿,又震开之。今旧基犹存,宜试修筑。裕塞之,超及城内男女皆悉脚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为晋所擒也。然城之所跨,实凭地险,其不可固城者在此。浊水东北流,径尧山东。《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庙在山之左麓,庙像东面,华宇修整,帝图严饰,轩冕之容穆然,山之上顶,旧有上祠,今也毁废,无复遗式。盘石上尚有人马之迹,徒黄石而已,惟刀剑之踪逼真矣。至于燕锋代锷,魏铗齐鋩,与今剑莫殊,以密模写,知人功所制矣。西望胡公陵,孙畅之所云:青州刺史傅弘仁,言得铜棺隶书处。浊水又东北流,径东阳城北,东北流,合长沙水。水出逢山北阜,世谓之阳水也。东北流。径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譬头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何。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但恨此本时有通塞耳。阳水东径故七级寺禅房南。水北则长庑遍驾,迥阁承阿,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钵间设,所谓修修释子,眇眇禅栖者也。阳水又东径东阳城东南。义熙中,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世以浊水为西阳水故也。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昔在宋世,是水绝而复流,刘晃赋《通津》焉,魏太和中,此水复竭,辍流积年,先公除州,即任未期,是水复通,澄映盈川,所谓幽谷枯而更溢,穷泉辍而复流矣。海岱之士,又颂通津焉。平昌尨民孙道相颂曰:惟彼渑泉,竭逾三龄,祈尽圭壁,谒穷斯牲,道从隆替,降由圣明。耋民河间赵嶷颂云:敷化未期,元泽潜施,枯源扬澜,涸川涤陂。北海郭钦曰:先政辍津,我后通洋。但颂广文烦,难以具载。阳水又北屈径汉城阳景王刘章庙东,东注于巨洋。后人堨断,令北注浊水。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二水浑流,世谓之为长沙水也,亦或通名之为泥水。故晏谟、伏琛为《齐记》,并云东阳城既在渑水之阳,宜为渑阳城,非也。世又谓阳水为洋水,余按群书,盛言洋水出临朐县,而阳水导源广县,两县虽邻,川土不同,干事疑焉。浊水又北径臧氏台西,又北径益城西,又北流注巨淀。《地理志》曰:广县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淀,巨淀之右,又有女水注之。水出东安平县之蛇头山,《从征记》曰:水西有桓公冢,甚高大,墓方七十余丈;高四丈,圆坟围二十余丈,高七丈余,一墓方七丈;二坟;晏谟曰:依《陵记》非葬礼,如承世故,与其母同墓而异坟,伏琛所未详也,冢东山下女水,原有桓公祠,侍其衡奏魏武王所立,曰:近日路次齐郊,瞻望桓公坟垄,在南山之阿,请为立祀,为块然之主。郭缘生《述征记》曰:齐桓公冢,在齐城南二十里,因山为坟,大冢东有女水,或云齐桓公女冢在其上,故以名水也。女水导川东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则水生,政薄则津竭。燕建平六年,水忽暴竭,玄明恶之,寝病而亡。燕太上四年,女水又竭,慕容超恶之,燕祚遂沦。女水东北流,径东安平县故城南。《续述征记》曰:女水至安平城南,伏流十五里,然后更流,北注阳水。城,故酅亭也。《春秋》鲁庄公三年,纪季以酅入齐。《公羊传》曰:季者何?纪侯弟也。贤其服罪,请酅以奉五祀,田成子单之故邑也。后以为县,博陵有安平,故此加东也。世祖建武七年,封菑川王子刘茂为侯国。又径东安平城东,东北径垄丘东,东北入巨淀。《地理志》曰:菟头山,女水所出,东北至临淄,人巨淀,又北为马车渎,北合淄水。又北,时渑之水注之。时水出齐城西北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如水也。亦谓之源水。因水色黑,俗又目之为黑水。西北径黄山东,又北历愚山东,有愚公冢。时水又屈而径杜山北。有愚公谷,齐桓公时,公隐于谷,邻有认其驹者,公以与之。山即杜山之通阜,以其人状愚,故谓之愚公。水有石梁,亦谓之为石梁水。又有水注之。水出时水东,去临淄城十八里,所谓中也。俗以水为宿留水,西北入于时水。盂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故世以此而变水名也。水南山西,有王歜墓,昔乐毅伐齐,贤而封之,歜不受,自缢而死。水侧有田引水,溉迹尚存。时水又西北径西安县故城南。本渠丘也,齐大夫雍廪之邑矣。王莽更之曰东宁。时水又西至石洋堰,分为二水,谓之石洋口。枝津西北至梁邹入济。时水又北径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水注之。水出齐城西南,世谓之寒泉也。东北流,直申门西,京相璠、杜预并言申门,即齐城南面西第一门矣,为申池。昔齐懿公游申池,邴歜、阎职二人,害公于竹中。今池无复仿佛,然水侧尚有小小竹木,以时遗生也。左思《齐都赋注》:申池,在海滨齐薮也。余按《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伐齐,戊戌,伐雍门之萩。己亥,焚雍门,壬寅,焚东北二郭,甲辰,东侵及潍,南及沂,而不言北掠于海。且晋献子尚不辞死以逞志,何容对仇敌而不惩,暴草木于海嵎乎?又炎夏火流,非远游之辰,懿公见弑,盖是白龙鱼服,见困近郊矣。左氏舍近举远,考古非矣。杜预之言,有推据耳。系水傍城北流,径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当战国之时,以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邹衍、淳于髠、田骈、接子、慎到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论议,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十人。刘向《别录》以稷为齐城门名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门下,故曰稷下也。《郑志》,张逸问《书赞》云:我先师棘下生,何时人?郑玄答云:齐田氏时,善学者所会处也,齐人号之棘下生,无常人也。余按《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盟于稷门之外。汉以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史记音义》曰:欲以继踪齐稷下之风矣。然棘下又是鲁城内地名。《左传》定公八年,阳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上东门,战于南门之内,又战于棘下者也。盖亦儒者之所萃焉。故张逸疑而发问,郑玄释而辩之,虽异名互见,大归一也。城内有故台,有营丘,有故景王祠,即朱虚侯章庙矣。《晋起居注》云:齐有大蛇,长三百步,负小蛇,长百余步,径于市中,市人悉观,自北门所入处也。北门外东北二百步,有齐相晏婴冢宅。《左传》:晏子之宅近市,景公欲易之,而婴弗更,为诫曰:吾生则近市,死岂易志。乃葬故宅,后人名之曰清节里。系水又北径临淄城西门北,而西流径梧宫南。昔楚使聘齐,齐王飨之梧宫,即是宫矣。其地犹名梧台里。台甚层秀,东西百余步,南北如减,即古梧宫之台。台东即阙子,所谓宋愚人得燕石处。台西有《石社碑》,犹存。汉灵帝熹平五年立,其题云梧台里。系水又西径葵丘北。《春秋》庄公八年,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京相璠曰:齐西五十里,有葵丘地,若是,无庸戍之。僖公九年,齐桓会诸侯于葵丘,宰孔曰:齐侯不务修德而勤远略。明葵丘不在齐也。引河东汾阴、葵丘,山阳西北葵城,宜在此,非也。余原《左传》连称、管至父之戍葵丘,以瓜时为往还之期。请代弗许,将为齐乱,故令无宠之妹,候公于宫。因无知之绌,遂害襄公。若出远无代,宁得谋及妇人,而为公室之乱乎?是以杜预稽《春秋》之旨,即传安之注于临淄西,不得舍近托远,苟成己异,于异可殊,即义为负。然则葵丘之戍,即此地也。系水西左迤为潭,又西径高阳侨郡南,魏所立也。又西北流注于时。时水又东北流,渑水庄之。水出营城东,世谓之汉溱水也。西北流,径营城北。汉景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刘信都为侯国。渑水又西径乐安博昌县故城南。应劭曰:昌水出东莱昌阳县,道远不至,取其嘉名。阚駰曰:县处势平,故曰博昌。渑水西历贝丘。京相璠曰:博昌县南近渑水,有地名贝丘,在齐城西北四十里。《春秋》庄公八年,齐侯田于贝丘,见公子彭生,豕立而位。齐侯坠车伤足于是处也。渑水又西北人时水。《从征记》又曰:水出临淄县北,径乐安博昌南界,西入时水者也,自下通谓之为渑也。昔晋侯与齐侯宴,齐侯曰有酒如渑,指喻此水也。时水又屈而东北,径博昌城北。时水又东北,径齐利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巨淀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广饶县故城北,东北入淄水。《地理风俗记》曰:淄入濡。《淮南子》曰:白公问微言曰:若以水投水,如何?孔子曰:淄、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谓斯水矣。

  又东北入于海。

  淄水入马车渎,乱流东北,径琅槐故城南,又东北径马井城北,与时渑之水,互受通称,故邑流其号。又东北至皮丘坑入于海,故晏谟、伏琛并言淄渑之水,合于皮丘坑西。《地理志》曰:马车渎至琅槐入于海。盖举县言也。

  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竹书》又云: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侵我伐长城者也。伏琛、晏谟并言水出县东南峿山,山在小泰山东者也。北过其县东,汶水自县东北,径郚城北。《地理风俗记》曰:朱虚县东四十里,有郚城亭,故县也。又东北径管宁冢东。故晏谟言:柴阜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墓前有碑。又东北径柴阜山北。山之东有征士邴原冢,碑志存焉。汶水又东北,径汉青州刺史孙嵩墓西,有碑碣。汶水又东径安丘县故城北。汉高帝八年,封将军张说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莽之诛郅也。孟康曰:今渠丘亭是也。伏琛、晏谟《齐记》并言莒渠丘亭在安丘城东北十里,非矣。城对牟山,山之西南有孙宾硕兄弟墓,碑志并在也。

  又北过淳于县西,又东北入于潍。

  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春秋》桓公六年:冬,州公如曹。《传》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也。其城东北,则两川交会也。

  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琅邪,山名也,越王句践之故国也。句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

  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以为郡。城即秦皇之所筑也。遂登琅邪大乐之山,作层台于其上,谓之琅邪台。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余,傍滨巨海。秦王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于琅邪山下,复十二年。所作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刊石立碑,纪秦功德。台上有神渊,渊至灵焉。人污之则竭,斋洁则通。神庙在齐八祠中。汉武帝亦尝登之。汉高帝吕后七年,以为王国。文帝三年,更名为郡,王莽改曰填夷矣。潍水导源潍山。许慎、吕忱云:潍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潍水出覆舟山。盖广异名也。东北径箕县故城西,又西,析泉水注之。水出析泉县北松山东,南流径析泉县东,又东南径仲固山东,北流入于潍。《地理志》曰:至箕县北入潍者也。潍水又东北径诸县故城西。《春秋》文公十二年,季孙行父城诸及郓。《传》曰:城其下邑也。王莽更名诸并矣。潍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东去常山三十里,涓水发于其阴,北径娄乡城东。《春秋》昭公五年,《经》书夏莒牟夷,以牟娄防兹来奔者也。又分诸县之东,为海曲县,故俗人谓此城为东诸城。涓水又北注于潍水。

  东北过东武县西,县因冈为城,城周三十里。汉高帝六年,封郭蒙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祥善矣。又北,左合扶淇之水,水出西南常山,东北流注潍。晏、伏并以潍水为扶淇之水,以扶淇之水为潍水,非也。按经脉志,潍自箕县北,径东武县西,北流合扶淇之水。晏谟、伏琛云:东武城西北二里潍水者,即扶淇之水也。潍水又北,右合卢水,即久台水也。《地理志》曰:水出琅邪横县故山,王莽之令丘也。山在东武县故城东南,世谓之卢山也。西北流,径昌县故城西,东北流。《齐地记》曰:东武城东南有卢水,水侧有胜火木,方俗音曰柽子,其木经野火烧死,炭不灭。故东方朔云:不灰之木者也。其水又东北流,径东武县故城东,而西北入潍。《地理志》曰:久台水东南至东武入潍者也。《尚书》所谓潍、淄其道矣。

  又北过平昌县东,潍水又北径石泉县故城西,王莽之养信也。《地理风俗记》曰: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有石泉亭,故县也。潍水又北径平昌县故城东,荆水注之。水出县南荆山阜,东北流径平昌县故城东。汉文帝封齐悼惠王肥子印为侯国。城之东南角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通。物坠于井,则取之荆水,昔常有龙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谓之龙台城也。荆水又东北流,注于潍。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许慎《说文》言水出灵门山,世谓之浯汶矣。其水东北径姑幕县故城东。县有五色土,王者封建诸侯,随方受之。故薄姑氏之国也。阚駰曰:周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周公灭之,以封太公。是以《地理志》曰:或言薄姑也。王莽曰季睦矣。应劭曰:《左传》曰薄姑氏国,太公封焉。薛瓒《汉书注》云:博昌有薄姑城。未知孰是。浯水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浯水又东北流,而注于潍水也。

  又北过高密县西,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水有二源,西源出奕山,亦曰鄣日山。山势高峻,隔绝阳曦。晏谟曰:山状鄣日,是有此名。伏琛曰:山上鄣日,故名鄣日山也。其水东北流,东源出五弩山,西北流,同泻一壑,俗谓之百尺水,古人堨以溉田数十顷。北流径高密县西,下注潍水,自下亦兼通称焉。乱流历县西碑产山西。又东北,水有故堰,旧凿石竖柱,断潍水,广六十许步,掘东岸,激通长渠,东北径高密县故城南。明帝永平中,封邓震为侯国。县南十里,蓄以为塘,方二十余里,古所谓高密之南都也,溉田一顷许。陂水散流,下注夷安泽。潍水自堰北,径高密县故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别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王莽之章牟也。潍水又北。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于此。信夜令为万余囊,盛沙以遏潍水,引军击且,伪退,且追北,信决水,水大至,且军半不得渡,遂斩龙且于是水。水西有厉阜,阜上有汉司农卿郑康成冢,石碑犹存。又北径昌妥县故城东。汉明帝永平中,封邓袭为侯国也。《郡国志》曰:双安帝延光元年复也。

  又北过淳于县东,潍水又北,左会汶水,北径平城亭西,又东北径密乡亭西。《郡国志》曰:淳于县有密乡。《地理志》,皆北海之属县也。应劭曰:淳于县东北六十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乡亭,故县也。潍水又东北径下密县故城西。城东有密阜。《地理志》曰:有三户山祠。余按应劭曰:密者水名,是有下密之称。俗以之名阜,非也。

  又东北过都昌县东,潍水东北径逢萌墓。萌,县人也,少有大节,耻给事县亭,遂浮海至辽东,复还,在不其山隐学。明帝安车征萌,以佯狂免。又北径都昌县故城东。汉高帝六年,封朱轸为侯国。北海相孔融,为黄巾贼管亥所围于都昌也,太史慈为融求救,刘备持的突围其处也。又东北入于海。

  胶水出黔陬县胶山北,过其县西,《齐记》曰:胶水出五弩山,盖胶山之殊名也。北径祝兹县故城东。汉武帝元鼎中,封胶东康王子延为侯国。又径扶县故城西,《地理志》,琅邪之属县也。汉文帝元年,封吕平为侯国。胶水又北径黔陬故城西。袁山松《郡国志》曰:县有介亭。《地理志》曰:故介国也。《春秋》僖公九年,介葛卢来朝,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问之,果然。晏谟、伏琛并云县有东西二城,相去四十里有胶水,非也。斯乃拒艾水也。水出县西南拒艾山,即《齐记》所谓黔艾山也。东北流,径柜县故城西,王莽之祓同也,世谓之王城。又谓是水为洋水矣。又东北流,晏,伏所谓黔陬城西四十里有胶水者也。又东入海。《地理志》:琅邪有柜县,根艾水出焉。东入海,即斯水也。今胶水北流径西黔陬城东,晏、伏所谓高密郡侧有黔陬县。《地理志》曰:胶水出邞县,王莽更之纯德矣,疑即是县,所未详也。

  又北过夷安县东,县,故王莽更名之原亭也。应劭曰:故莱夷维邑也。太史公曰:晏平仲莱之夷维之人也。汉明帝永平中,封邓珍为侯国。西去潍水四十里。胶水又北径胶阳县东,晏、伏并谓之东亭,自亭结路,南通夷安。《地理风俗记》曰:淳于县东南五十里,有胶阳亭,故县也。又东北流,左会一水,世谓之张奴水。水发夷安县东南阜下,西北流,历胶阳县,注于胶。胶水之左为泽渚,东北百许里,谓之夷安潭。潭周四十里,亦潍水枝津之所注也。胶水又东北,径下密县故城东,又东北,径胶东县故城西。汉高帝九年,别为国。景帝封子寄为王国,王莽更之郁袟也,今长广郡治。伏琛、晏谟言胶水东北回,达于胶东城北百里,流注于海。又北过当利县西北,入于海。

  县,故王莽更名之为东莱亭也。又北径平度县。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衍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利卢也。县有土山,胶水北历土山,注于海。海南,土山以北,悉盐坑相承,修煮不辍,北眺巨海,杏冥无极,天际两分,白黑方别,所谓溟海者也。故《地理志》曰:胶水北至平度入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