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

《本草纲目》木部
《本草纲目》木部
中药大全
药方大全

  (《本经》上品)

  【释名】枸(《尔雅》。音计。《本经》作枸忌)、枸棘(《衍义》)、苦杞(《诗疏》)、红菜头(《图经》)、天精(《抱朴》)、地骨(《本经》)、地辅(《本经》)、地仙(《日华》)、却暑(《别

  时珍曰︰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道书言︰千载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审然否?颂曰︰仙人杖有三种︰一是枸杞;一是菜类,叶似苦苣;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

  【集解】《别录》曰︰枸杞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

  颂曰︰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红菜头。其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诗?小雅》云︰集于苞杞。陆机《诗疏》云︰一名苦杞。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其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今人相传谓枸杞与枸棘二种相类。其实形长而枝无刺者,真枸杞也。圆而有刺者,枸棘也,不堪入药。马志注溲疏条云︰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为别。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当亦相类,用之宜辨。或云︰溲疏以高硕者为别,是不然也。今枸杞极有高硕者,入药尤神良。宗奭曰︰枸杞、枸棘,徒劳分别。凡杞未有无刺者。虽大至于成架,尚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刺多,大则刺少,正如酸枣与棘,其实一物也。

  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浓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曝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

  沈存中《笔谈》亦言︰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浓朴。则入药大抵以河西者为上也。《种树书》言︰收子及掘根种于肥壤中,待苗生,剪为蔬食,甚佳。

  【气味】枸杞︰苦,寒,无毒。

  《别录》曰︰根︰大寒。子︰微寒,无毒。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权曰︰枸杞︰甘,平。子、叶同。

  宗奭曰︰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子当用红实。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今人多用其子为补肾药,是未曾考竟经意,当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时珍曰︰今考《本经》只云枸杞,不指是根、茎、叶、子。《别录》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为苗。而甄氏《药性论》乃云枸杞甘、平,子、叶皆同,似以枸杞为根;寇氏《衍义》又以枸杞为梗皮,皆是臆说。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茎、叶、花、实俱采用。则《本经》所列气味主治,盖通根、苗、花、实而言,初无分别也。后世以枸杞子为滋补药,地骨皮为退热药,始歧而二之。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甘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者也。

  【主治】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本经》)。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别录》)。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

  【发明】时珍曰︰此乃通指枸杞根、苗、花、实并用之功也。其单

  木部相关枸杞苗 五加皮 五加(五加追风,五佳,五花) 南烛 似山矾 山矾 卫矛 枸骨 冬青 女贞叶 女贞实 女贞 鼠李皮 鼠李子 鼠李 郁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