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本草纲目》木部
《本草纲目》木部
中药大全
药方大全

  (《本经》下品)

  【释名】巴菽(《本经》)、刚子(《炮炙》)、时珍曰︰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宋本草》一名巴椒,乃菽字传讹也。

  雷《炮炙论》又分紧小色黄者为巴,有三棱色黑者为豆,小而两头尖者为刚子。云巴与豆可用,刚子不可用(杀人)。其说殊乖。盖紧小者是雌,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峻利,雌者稍缓也。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参、术亦能为害,况巴豆乎?

  【集解】《别录》曰︰巴豆生巴郡川谷。八月采,阴干用之,去心、皮。

  颂曰︰今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浓大,初生青色,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生,即花发成穗,微黄色。五、六月结实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黄,类白豆蔻,渐渐自落,乃收之。一房有三瓣,一瓣一子,共三子。子仍有壳,用之去壳。戎州出者,壳上有纵纹,隐起如线,一道至两、三道。

  彼土人呼为金线巴豆,最为上等,他处亦稀有。

  时珍曰︰巴豆房似大风子壳而脆薄,子及仁皆似海松子。所云似白豆蔻者,殊不类。

  【修治】弘景曰︰巴豆最能泻人,新者佳,用之去心、皮,熬令黄黑,捣如膏,乃和丸散。

  曰︰凡用巴与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干研膏用。每一两,用油、酒各七合。

  大明曰︰凡入丸散,炒用不如去心、膜,换水煮五度(各一沸也)。

  时珍曰︰巴豆有用仁者,用壳者,用油者,有生用者,麸炒者,醋煮者,烧存性者,有研烂以纸包压去油者(谓之巴豆霜)。

  【气味】辛,温,有毒。

  《别录》曰︰生温、熟寒,有大毒。

  普曰︰神农、岐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李当之︰热。

  元素曰︰性热味苦,气薄味浓,体重而沉降,阴也。

  杲曰︰性热味辛,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

  时珍曰︰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别录》言其熟则性寒,张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于一偏矣。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入反缓,为其性相畏也。王充《论衡》云︰万物含太之才曰︰芫花为之使。畏大黄、黄连、芦笋、菰笋、藜芦、酱、豉、冷水,得火良,恶草,与牵牛相反。中其毒者,用冷水、黄连汁、大豆汁解之。

  【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本经》)。

  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蛇虺毒。可炼饵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别录》)。治十种水肿,痿痹,落胎(《药性》)。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日华》)。

  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治生冷硬物所伤(元素)。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时珍)

  【发明】元素曰︰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震亨曰︰巴豆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勿用。

  元素曰︰世以巴豆热药治酒病膈气,以其辛热能开肠胃郁结也。但郁结虽开,而亡血液,损其真阴。

  从正曰︰伤寒风湿,小儿疮痘,妇人产后,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而剂小耳。岂知以蜡匮之,犹能下后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耗却天真,留毒不去,他病转生。故下药宜以为禁。

  藏器曰︰巴豆主症癖气,痞满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壳勿令白膜破,乃作两片(并四边不得有损缺)吞之,以饮压令下。少顷腹内热如火,利出恶物。虽利而不虚,若久服亦不利。白膜破者不用。

  好古曰︰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所不知也。张仲景治百病客忤备急丸用之。

  时珍曰︰巴豆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调中之妙。譬之萧、曹、绛、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为相,亦能辅治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腹则泄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岁年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苟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正误】弘景曰︰道家亦有炼饵法,服之云可神仙。人吞一枚便死,而鼠食之三年重三十斤,物性乃有相耐如此。

  时珍曰︰汉时方士言巴豆炼饵,令人色好神仙,《名医别录》采入本草。张华《博物志》言鼠食巴豆重三十斤。一谬一诬,陶氏信为实语,误矣。又言人吞一枚即死,亦近过情,今并正之。

  【附方】旧十三,新二十六。

  一切积滞︰巴豆一两,蛤粉二两,黄柏三两,为末,水丸绿豆大。每水下五丸。(《医学切问》)

  寒宿食久饮不消,大便闭塞︰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二丸。(《千金方》)。

  水蛊大腹,动摇水声,皮肤色黑︰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黄)。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黄),捣丸小豆大。水下一丸,以利为度。勿饮酒。(张文仲《备急方》)。

  飞尸鬼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走马汤︰用巴豆二枚(去皮、心,熬黄),杏仁二枚,以绵包椎碎,热汤一合,捻取白汁服之,当下而愈。量老小用之。(食疟积疟︰巴豆(去皮、心)二钱,皂荚(去皮、子)六钱,捣丸绿豆大。一服一丸,冷汤下。(《肘后方》)。

  积滞泄痢,腹痛里急︰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个,同烧存性,研泥,熔蜡和,丸绿豆大。每服二、三丸,煎大黄汤下,间日一服。一加百草霜三钱。(刘守真《宣明方》)。

  气痢赤白︰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以熟猪肝丸绿豆大。空心米饮下三、四丸,量人用。此乃郑獬侍御所传方也。(《经验方》)。

  泻血不止︰巴豆一个。去皮,以鸡子开一孔纳入,纸封煨熟,去豆食之,其病即止。虚人分作二服,决效。(《普济方》)。

  小儿下痢赤白︰用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夏月水泻不止︰巴豆一粒,针头烧存性,化蜡和作一丸。倒流水下。(危氏《得效方》)。

  小儿吐泻︰巴豆一个(针穿灯上烧过),黄蜡一豆大(灯上烧,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莲子、灯心汤下。(同上)。

  伏暑霍乱伤冷,吐利烦渴︰水浸丹︰用巴豆二十五个(去皮、心及油),黄丹(炒,研)一两二钱半,化黄蜡和,丸绿干霍乱病︰心腹胀痛,不吐不利,欲死。巴豆一枚(去皮、心),热水研服,得吐、利即定也。二便不通︰巴豆(连油)、黄连各半两,捣作饼子。先滴葱、盐汁在脐内,安饼于上,灸二七壮,取利为度。(《杨氏家藏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天台李翰林用此治莫秀才,到口便止,神方也。(张杲《医说》)。

  风湿痰病︰人坐密室中,左用滚水一盆,右用炭火一盆,前置一桌,书一册。先将无油新巴豆四十九粒研如泥,纸压去油,分作三饼。如病在左,令病患将右手仰置书上,安药于掌心,以碗安药上,倾热水入碗内。水凉即换,良久汗出,立见神效。病在右安左掌心。一云随左右安之。(《保寿堂经验方》)。

  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闭,但出气稍暖者。急取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此太师陈北山方也。(《仁斋直指方》)

  解中药毒︰巴豆(去皮,不去油)、马牙硝等分,研丸。冷水服一弹丸。(《初虞世方》)。

  喉痹垂死,只有余气者︰巴豆去皮,线穿,内入喉中,牵出即苏。(《千金》)。

  缠喉风痹︰巴豆两粒,纸卷作角,切断两头,以针穿作孔子,入鼻中,气透即通。(《胜金方》)。

  伤寒舌出︰巴豆一粒,去油取霜,以纸捻卷,内入鼻中。舌即收上。(《普济方》)。

  舌上出血如簪孔︰巴豆一枚,乱发鸡子大,烧研,酒服。(《圣惠》)。

  中风口︰巴豆七枚去皮,研,左涂右手心,右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药上。

  须臾即正,洗去。(《圣惠方》)。

  小儿口疮不能食乳︰刚子一枚,连油研,入黄丹少许,剃去囟上发,贴之。四边起粟泡,便用温水洗去,乃以菖蒲汤再洗,即不成疮,神效。(《瑞竹堂方风虫牙痛︰《圣惠》︰用巴豆一粒(煨黄去壳)。蒜一瓣,切一头,剜去中心,入豆在内盖定,绵裹,随左右塞耳中。《经验方》︰用巴豆一粒研,绵裹咬之。又方︰针刺巴豆,灯上烧令烟出,天丝入咽︰凡露地饮食,有飞丝入上,食之令人咽喉生疮。急以白矾、巴豆烧灰,吹入即愈。(《琐碎录》)。

  耳猝聋闭︰巴豆一粒。蜡裹,针刺孔通气,塞之取效。(《经验》)。

  风瘙隐疹,心下迷闷︰巴豆五十粒(去心、皮)。水七升,煮三升,以帛染拭之,随手愈。(《千金翼》)。

  疥疮搔痒︰巴豆十粒。炮黄去皮、心,右顺手研,入酥少许,腻粉少许,抓破点上,不得近目并外肾上。如熏目著肾,则以黄丹涂之,甚妙。(《十全方》)。

  荷钱癣疮︰巴豆仁三个,连油杵泥,以生绢包擦,日一、二次,三日痊好。(碑以正《经验方》)。

  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硫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

  痈疽恶肉︰乌金膏︰解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最能推陈致新。巴豆仁炒焦,研膏,点痛处则解毒,涂瘀肉上则自化。加乳香少许亦可。若毒深不能收敛者,宜作捻之,不致成疮。(《外科理例》)。

  疣痣黑子︰巴豆一钱(锻石炒过),人言一钱,糯米五分(炒)。研点之。(《怪症方》)。

  箭镞入肉不可拔出者︰用新巴豆仁(略熬),与蜣螂同研涂之,斯须痛定,微痒忍之,待极痒不可忍,便撼拔动之,取出,速以生肌膏敷之而痊。亦治疮肿。夏侯郸在润州得此方,后至洪州,旅舍主人妻病背疮,呻吟不已,郸用此方试之,即痛止也。(《经验方》)。

  小儿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自下。(龚氏《医鉴》)。

  牛疫动头︰巴豆二粒(研),生麻油三两,浆水半升,和灌之。(贾相公《牛经》)。

  油

  【主治】中风痰厥气厥,中恶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关紧闭。以研烂巴豆绵纸包,压取油作捻点灯,吹灭熏鼻中,或用热烟刺入喉内,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又舌上无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时珍)。

  壳

  【主治】消积滞,治泻痢(时珍)。

  【附方】新二。

  一切泻痢︰脉浮洪者,多日难已;脉微小者,服之立止。名胜金膏。巴豆皮、楮叶同烧存性研,化蜡丸绿豆大。每甘草汤下五丸。(刘河间《宣明方》)。

  痢频脱肛,黑色坚硬︰用巴豆壳烧灰,芭蕉自然汁煮,入朴硝少许,洗软,用真麻油点火滴于上,以枯矾、龙骨少许为末,掺肛头上,以芭蕉叶托入。(

  树根

  【主治】痈疽发背,脑疽鬓疽大患。掘取洗捣,敷患处,留头,妙不可言。收根阴干,临时水捣亦可(时珍。出杨诚《经验方》)。

  木部相关大风子 乌木油 乌木叶 乌木根白皮 乌木 柯树 潭木 棕榈 榈木 戾木 桦木脂 桦木皮 桦木 乌木 苏方木(苏木) 芜荑

《木部·本草纲目》木部  柏实 柏叶 柏枝 柏脂 柏根白皮  松脂 松节 松叶 松花 松根白皮 松木皮  杉木 杉皮 杉叶 杉子  菌桂 天竺桂 月桂 木兰 辛夷 沉香 蜜香 丁香 檀香 白旃檀 紫檀香 降真香   钓樟 乌药 乌药根 乌药叶(乌药嫩叶) 乌药子 兜娄婆香 必栗香 枫香脂 薰陆香 没药 骐竭 质汗 安息香 苏合香 詹糖香 笃耨香 龙脑香 樟脑 阿魏 芦荟 胡桐泪 返魂香 柏木 檀桓 小柏 黄栌 浓朴 杜仲 杜仲皮 杜仲芽 椿樗  干漆 漆叶 漆子 漆花  梓白皮 梓叶  楸木白皮 楸叶  桐叶 桐木皮 桐花 梧桐 罂子桐 桐子油 海桐 海桐木皮 刺桐花  楝实 楝根,楝木皮 楝花 楝叶  槐实 槐花 槐叶 槐枝 槐木皮,槐根白皮 槐胶   秦皮 合欢 合欢木皮 皂荚 皂荚子 皂荚刺(天丁) 皂荚木皮,皂荚根皮 皂荚叶 肥皂荚 无患子 栾华 无食子(没石子) 诃黎勒(诃子) 婆罗得  榉木皮 榉叶 柳(杨柳) 柳华(柳絮) 柳叶 柳枝,柳根白皮 柳胶 柽柳 水杨 白杨 白杨木皮 白杨枝 白杨叶 棣杨 松杨  榆白皮(榆皮) 榆叶 榆花 榆荚仁 朗榆 芜荑 苏方木(苏木) 乌木 桦木 桦木皮 桦木脂 戾木 榈木 棕榈 潭木 柯树 乌木 乌木根白皮 乌木叶 乌木油 巴豆 大风子 海红豆 相思子 猪腰子 石瓜  桑根白皮 桑皮中白汁 桑椹(文武实) 桑叶 桑枝 桑柴灰   楮实,楮桃 楮叶 楮枝茎 楮树白皮 楮皮间白汁  枳实 枳壳 枳根皮 枳嫩叶 枸橘 栀子 酸枣 白棘 蕤核 蕤核仁 山茱萸 山茱萸实 胡颓子 金樱子 郁李 郁李核仁 郁李根 鼠李 鼠李子 鼠李皮 女贞 女贞实 女贞叶 冬青 枸骨 卫矛 山矾 似山矾 南烛 五加(五加追风,五佳,五花) 五加皮 枸杞 枸杞苗 枸杞地骨皮 枸杞子 溲疏 杨栌 石南 石南叶 石南实(鬼目) 牡荆 牡荆实 牡荆叶 牡荆根 牡荆沥 蔓荆 蔓荆实 栾荆 栾荆子 石荆 紫荆 紫荆木,紫荆皮 木槿 木槿皮,木槿根 木槿花 木槿子 扶桑 木芙蓉 木芙蓉叶,木芙蓉花 山茶 山茶花 山茶子 蜡梅 伏牛花 密蒙花 木绵 柞木 黄杨木 不凋木 卖子木(买子木) 木天蓼 放杖木 接骨木 灵寿木 吻头木 木麻 大空木 茯苓 赤茯苓 茯苓皮 茯神 琥珀  猪苓 雷丸 桑上寄生(寄屑,寓木) 松萝 枫柳 桃寄生 柳寄生 占斯 石刺木  竹叶 淡竹叶 苦竹叶 竹根 淡竹根 苦竹根 甘竹根 淡竹茹 苦竹茹 竹茹 淡竹沥 竹沥 苦竹沥 慈竹沥 慈竹箨 竹实 山白竹(小白竹) 爆竹 竹黄 仙人杖 鬼齿(鬼针) 淮木 城东腐木 东家鸡栖木 古厕木 古榇板 震烧木 河边木

相关文章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