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故里的争议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最早言及木兰籍贯的是东晋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书中言木兰任城人。他认为木兰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贡原籍鲁国,即今曲阜一带,东晋南北朝时,曲阜曾属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称木兰是任城人,不过此说学术界并不认可。当前争议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黄陂、陕西延安四个地方。虞城由娘娘庙改为木兰庙,再附会为木兰家乡;黄陂由木兰树称木兰山,建木兰庙,再附会为木兰故里;延安在黄河西边百余里,也可“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那里有座万花山,也被附会为木兰故里。以上三地都认为木兰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是木兰故里,有花木兰祠为证。在京九铁路线上,有个虞城木兰站,不远处即为花木兰祠,是隋朝木兰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出征像和两侧侍卫;后楼塑有花木兰少女像、全家合欢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毁于1943年一场战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出决定,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木兰葬于延安,圣地有胜迹。木兰家住延安城南万花乡花塬头村,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称“花家陵”。皇帝还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1984年,在延安万花山修复了木兰陵园。该园雕梁画档,典雅壮观,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书的“木兰诗”、“花将军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歌颂花木兰的诗词。园内遍植满了木兰喜爱的牡丹花,塑有木兰戎装石像,跃马横剑,逼真再现了木兰当年的英雄气概。

  2安徽亳州市也有史书文物建筑证明自己是花木兰故里。亳州说认为花木兰是汉朝人,早于北朝的木兰辞,符合逻辑。城郊有陵,并有多块石碑。

  木兰亳州人之说主要有下列根据: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统志》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唐封孝烈将军”。

  (二)清代,《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异口同声,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县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五)清代由皇帝钦定的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内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称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兰祠赛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说:“木兰,亳人,魏氏女。”

  (七)完县(今名顺平县)木兰祠元代碑刻《汉孝烈将军记》言:“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

  (八)木兰戍边燕山,《燕山丛录》一书对木兰的记载较为详细,云:“完县东门外有孝烈庙,榜曰孝烈将军。”《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县东或云即木兰女尝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将军。”有古碑称曰:“木兰姓魏,亳州人。”

  (九)历代学者,如元代学者达世安、明代学者朱国桢、明代诗人吴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无误地称:“木兰姓魏,亳州人。”

  (十)木兰家乡亳州及木兰戍边之地燕山一带均有很多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木兰是汉代女子,从军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3湖北黄陂县:据一些史料记载,湖北黄陂县城北20里为木兰故乡,古时曾置木兰县。在《湖北通志》、《黄陂县志》因黄陂有木兰庙、木兰将军冢。《木兰古传》曰:“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传》称:“木兰朱姓,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史传明示则成为湖北黄陂人“与木兰同籍”的最大理由。黄陂双龙镇有座“木兰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冢,冢前墓碑铭刻“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木兰山上尚存“唐木兰将军坊”,上镌“忠孝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