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黠的赵飞燕

  赵飞燕唐代以后,赵飞燕的故事更为文人津津乐道,李白有《长信宫》诗盛赞“天行乘玉辇,飞燕与君同”,更以《清平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句开罪于杨贵妃,“散发弄扁舟”,终生沦于草野。至宋代遂出现了秦醇的《赵飞燕别传》。

  秦醇字子复,谯川(今安徽亳州)人,所撰《赵飞燕别传》,载北宋刘斧《青琐高议》一书,内容与《赵飞燕外传》大略相同,但文笔更加优美。秦醇交代故事来源于“家事零替”的同里李生墙角破筐中,原名《赵后别传》,“虽编次脱落,尚可观览”,“余就李生乞其文以归,补正编次,以成传,传诸好事者”[10]。这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表白,实际上是秦醇为抬高自己著作的身价、表明故事有本有源的一个障眼法而已。为了避免与《外传》内容上过多的重复,《别传》省略了赵飞燕入宫前的身世经历和与射鸟者的爱情,着重写她“欲为自利长久计”而诈托有孕,多次收买新生儿冒充皇子的阴谋,最终未能得逞。此篇情节不如《外传》曲折,赵飞燕形象亦稍逊,没有凸显其淫妒的特征,倒是狡黠成性,诡计多端。其妹昭仪则成了嫉妒狂,恃宠骄横,在得知掌茶宫女朱氏生子的消息后,醋意大发,怒责成帝,并命宫吏祭规取子击殿础死,“后宫人凡孕子者,皆杀之”。故事的结尾是成帝死后,托梦于赵飞燕,告知昭仪“以数杀吾子,今罚为巨鼋,居北海之阴水穴间,受千年水寒之苦”,并有梁武帝答大月氏王之问,以证其事非妄诬也。

  本篇不见于郑樵《通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著录,关于其著作年代,明代学者胡应麟(1551~1602)认为“其文颇类东京,而末载梁武帝答昭仪化鼋事,盖六朝人作而宋秦醇子复补缀以传者也。第端临《通考》、渔仲《通志》并无此目,而文非宋所能,其间叙才数事,多俊语,出伶玄右,而淳质古健弗如”[11]。这个观点颇有见地,至少可以断定,本篇蓝本《赵后别传》出自六朝,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赵飞燕诈托有孕时上笺所奏:“知圣躬之在体,辨六甲之入怀。”汉成帝答云:“夫妻之私,义均一体,社稷之重,嗣续为先。妊体方初,保绥宜厚。药有性者勿举,食无毒者可亲。”这段文字是典型的骈俪句法,四六相间,对偶工稳,辞采润泽,篇翰华美,乃六朝盛行的文体。月氏是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间的古老部族,汉文帝时遭匈奴袭击,大部分人西迁伊犁河谷,称大月氏,小部分人入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隋唐以后逐渐融合在其他民族中。《别传》末记“大月氏王猎于海上,见巨鼋出于穴上,首犹贯玉钗,望波上眷眷有恋人意”,乃遣使问梁武帝,“武帝以昭仪事答之”云云,则很明显本篇乃梁、陈间作品,后经秦醇补缀演绎,成《赵飞燕别传》,遂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