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与范蠡

  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十有一月越灭吴。范蠡二十三年报越,携西施入齐;越杀大夫种。此年范蠡53岁,西施28岁。

  年岁是可以推算出来的,问题不大,可参见我的《老子与范蠡》一书。

  有可能争议的是,西施有没有与范蠡一起走。我的看法是,范蠡功成身退,带着西施一起走了。

  《吴越春秋》载:“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不是把西施用鸱夷皮包起来,扔到江里去。范蠡出越国时,他就改名叫鸱夷子皮。这句话的意思是:越国让西施随范蠡浮江走了。因此,范蠡与西施,是有他们的后半生。史料上有很多蛛丝马迹,也都说明了他们有后半生。

  先秦至汉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美女西施的记载:
  1、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嫫母勃屑而日侍。(出自《东方朔·七谏·怨世》)
  2、毛嫱,西施,求事必得。(出自《焦氏易林》)卷十二
  3、美女非独西施。(出自《陆贾·新语·术事》)
  4、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出自《庄子·天运》)
  5、譬之是犹以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出自《荀子·正论》)
  6、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出自《管子·小称》)
  7、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出自《慎子·威德》)
  8、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以自代。(出自《九章·惜往日》)
  9、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10、鲁仲连谓孟尝君曰:“后宫十妃,皆衣缟苎,食粱肉,岂毛嫱,西施哉!”(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11、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出自《战国策·楚策三》)
  12、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出自《宋玉·神女赋》)
  13、西施自窥于井,不恃其美。(出自《阙子》)
  14、人之欲见毛嫱,西施,美其面也。(出自《尸子》)
  15、夫以西施之美而蒙不洁,则过之者莫不睨而掩鼻。(出自《贾谊·新书·劝学》)
  16、虽有毛嫱,西施之色,不知悦也。(出自《淮南子·本经训》)
  17、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出自《齐俗训》)
  18、西施斥于北宫兮,仳隹倚于弥楹。(出自《刘向·八叹·愍命》)
  19、使先施,徵舒之徒,杂裾垂髡,目窕心与。(出自《枚乘·七发》)
  20、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出自《墨子·亲士》)
  21、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出自《孟子·离娄》)
  22、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出自《庄子·齐物论》)

  从以上先秦至汉的文献中所提供给我们关于西施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一,西施实有此人,甚至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春秋末战国初之美人。
  二,西施的经历有过宫廷生活,也有过平民生活。
  三,西施之死,是沉于水。

  西施幼年在家乡苎萝山浣纱,十三岁入宫,十五岁入吴国,二十八岁出吴国,那么,她的平民生活也就无处着落。西施也有过平民生活,这就是她的后半生。二十八岁以后,到四十九岁的二十一年中,西施都在过那儿?我在写《老子与范蠡》一书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

  现从网上所提供的大量资料表明,西施确实有她的后半生的丰富的生活。虽不见于史料,但活在人们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之中。我现在大体上理一理,以求教于方家:

  她和范蠡一起,去过今无锡蠡湖;
  去过宜兴,宜兴的制陶业奉陶朱公为陶祖;去过嘉兴;
  去过西施的老家苎萝山,也去过范蠡的老家南阳,甚至洛宁;
  越国的制陶业必与范蠡有关,越瓷的产生年代与他们的年代相合;
  去过山东的陶山,或许也去过山东的定陶;
  也在洞庭湖上泛过舟,住过一些日子;
  他们还有自己的儿子。

  许许多多关于他们的故事与历史遗留,不会是空穴来风。

  范蠡从越国出走,先到齐国,又到陶,他“老身西陶”这个陶,我考定是今安徽涡阳的西陶(阳)集,这是不错的,因为西施与范蠡的规模巨大的合葬墓在那里。但他们未必一直住在那里。

  越王句践死后,他们是更没有了顾忌,两人“周游列国”是可能的。

  我的考证中,说到他们还有仇家,他们为回避仇家,四处周游也是有可能的。

  总之,范蠡与西施在全国各地的踪迹,应该是真实的,因为他们有后半生。此时他们的身份,都是一介平民,哪有史家去记载他们呢?不过,老百姓是不计较他们的身份的,因此,世世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今天的网络时代,又把他们的故事推了出来。

  我相信这些故事有它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