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清:灵宝天尊的历史记载

  灵宝天尊《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吨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

  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

  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

  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三清是道教对其所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称。这三位最高天神指:“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元始天尊约在晋代才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它被说成是由赤混洞太无元的青气化生的。每到劫数终尽,天地初开,就出来传授秘道,开劫度人。灵宝天尊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则晚于元始天尊,是南北朝时才有的。它被说成是由混太无元玄黄之气所化生,又称太上道君,也随劫运出法度人。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称太上老君。为了构成三清尊神的等级序列,它被说成是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的。事实上,道教从创立之时起,就尊奉老子为教主,进而说他上处五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成了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

  但在三清中,其地位处于最低层,显然不合所有道教徒的信仰,所以到后来,又产生了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从道教尊神三清的产生和演变足以看出,决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神由人起,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三清道祖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之合称也。

  元始天尊生於混吨之先,其时宇宙无形,无气、无物,元始分真化气,以一气化而為三,在虚无自然的大逻天境,分化无元始、灵宝、道德三位三尊,此一气亦称元始祖气,也有尊之為元始天王的。元始天尊居於玉清圣境清徵天,亦号无形天尊天宝君;灵宝天尊居於上清真境禹餘天,亦号无始天尊灵宝君;道德天尊居於太清仙境大赤天,亦号梵形天尊神宝君。三位天尊统称三清,是道教最高之神。道教是我国唯一固有的宗教,主张「遵天法祖,利物济世」,宗源於黄帝,阐扬於老子,而成教於道陵天师,世称黄老之学。

  道教承袭我国上古宗教思想与祭祀制度,因遵天法祖而倡导崇德报本,故云:「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祖宗者,类之本也。」所以道教的家庭都同时设有神龕及祖先牌位,或是天地君亲师牌位,必须奉祀神明也同时敬祖,是道教与其他外来宗教所不同的最大特色,也充分表示道教与信徒对祖先的慎终追远及家庭、国家民族的向心和认同感。因此,道教所归纳的中心教义,就是「忠、孝、和、顺、仁、信」的行持六诀,及「存好心、说好话、读好书、学好洋、做好事」的修身五箴。循其资歷,由学道、知道、奉道、行道、修道、得道而达到极高明、极博大、极精微、极神化、及悠久之至高境界。道教系属多神教,举凡天地、斗闕、星宿、三界、四极、五方、八位、山川,社稷以及有功於国家民族人民者均予崇信。

  神分為先天与后天二大类。最高之神為三清道祖,所以,道教徒又称三清弟子。三清就是先於天地万物的宇宙原能一切的本体,玉皇上帝则系万天之主。由人修鍊成神者有神、仙二大类。仙人系修成大道,具自在无碍之神通者;神人则為有功德於国家、民族、人民者。故神之本义為:「才智技能超绝者」,「有功德于民者祀,唯聪明正直者神」,因成神之要有五:一曰法施於民;二曰以劳定国;三曰以死勤事:四曰能御大灾;五曰能捍大患,成其大事者為大神,成其小事者為小神,所以得道果位成仙成神,人人均可躋,出世入世咸能成功。我国民间道佛杂揉现象十分普遍,尤其以台湾因经歷日据时代摧残,道教受政治压迫情况更為严重,道庙非佛非道,被讥為「有庙无教」,是宗教上之异常现象。

  其实,佛教初传中国时,国人难以接受,乃以当时流行的老、庄学说詮释佛经,一切制度力求汉化,并称為「佛道」,其后乃以道、释并列,因此与道教相似之处不少。但以基本教义而言,道教相信感应,主张修心鍊性;佛教主张慈悲,相信明心见性。道教徒希望得道成仙,神仙是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现;佛教徒希望涅槃成佛,极乐界是佛教徒嚮往所在。道教採多神论,富强烈民族色彩,无末世论,而且是积极的宗教;佛教寺院不供奉道教神明,信徒寻求解脱和来世福报,出世思想浓厚。

  道教以宫、观、庙、府、殿、坛為道士及女冠奉祀神明与阐扬教义之所。神称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女神则称元君、娘娘、母、后、妃、夫人;护法神称灵官、天君或元帅、将军;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称王爷、千岁。信徒已传度或奏职為入教之阶,号称三清弟子,高道则称真人、先生、○○子或仙子,神职人员名為○○仙官或仙卿,用法号,但须冠上本姓,以拱手為礼,教仪称斋醮,不尚血食之祭。修行者功行圆满过世时,称為飞昇或羽化。佛教以寺、庵、精舍兰若为僧尼礼佛修持之所在,礼拜对象称為佛、菩萨、逻汉,护法为韦陀或伽蓝。

  信徒以皈依为入教之弟,自称三宝弟子,出家男眾称比丘,女眾称為比丘尼,在家男眾称优婆塞,在家女眾称优婆夷,出家眾用法名,须去本姓改姓释,以合十为礼,其教仪称为佛七或法会,功行圆满往生者,称为圆寂或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