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黄老
道教道教,是以道家学术思想为内容的宗教。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总汇,笼络贯串中国文化上下古今的大成。
道家学术思想的形成,归纳分类约四个来源:(1)黄、老学术。(2)老、庄思想。(3)隐士思想。(4)方士学术。
道教宗教学术思想的形成,也归纳分类做四个来源:(1)渊源于道家。(2)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3)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4)基本于神秘学术的迷恋。
在秦、汉以后,往往以黄、老并称,或老、庄具列,做为道家的宗祖。所谓黄,便是指黄帝;老,当然就是老子,但无论是黄、老并称,或老、庄具列,普遍地都知道老子的确算是道家宗祖。黄帝的著述,如黄帝《内经》,以及道家流传用于兵法或谋略学的黄帝《阴符经》等。道家素以黄、老并称,自认它的学术渊源,是远绍黄帝,这就是表示道家的学术思想,是根据中国上古文化正统传承的观念。(南子·修务训》中说:“世俗之人,多贵古而贱今,故为道家,皆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汉代著《史记》的司马迁,他生在淮南子以后,比淮南子更了解这个思想,所以他在写道家方士的《驺衍列传》中,便说:“先序今而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这就是说明黄帝,是中国学术上共同所承认的文化共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