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的形成背景

  《五经》是儒家经学的典籍:《诗》、《书》、《易》、《礼》、《春秋》的合称。

  五经的名称始于汉武帝时,“五经”基本上是经过孔丘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的。

  相传孔丘为了教育学生,对古代保存下来的文献记载,进行了选择修订的工作;到晚年,他又把鲁国国史《春秋》作了删订,并把当时用以占卜的《周易》加以整理和阐述。

  这样, 他就编定了《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种教材。因《乐》散失,以后流传下来的只有《诗》、《书》、《易》、《礼》、《春秋》五种,所以称为“五经”。

  一、《诗》亦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大抵为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分为“风”、“雅”、“颂” 3类。《风》有15国风,《雅》有《小雅》、 《大雅》 ,《颂》有《周颂》、 《鲁颂》 、《商颂》。

  二、《书》亦称《书经》、《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西汉初存28篇,即今文《尚书》。后来又出现了古文《尚书》。东汉末古文《尚书》失传,东晋时又出现了一批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尚书》就是这样一部今、古文《尚书》的合编本。清代学者已经作出结论,东晋时出现的古文《尚书》是伪撰的,所以也称为伪古文《尚书》。

  三、《易》亦称《易经》、《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说明卦和爻的为卦辞、爻辞;《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10篇。

  四、《礼》亦称《仪礼》,后来加上《周礼》和《礼记》,称为“三礼”。《礼记》分《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以《小戴礼记》为主,系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五、《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解释《春秋》的有《左传》、《公羊》、《谷梁》三传。 《左氏传》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