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及宝玉两人出家问题

  惜春及宝玉两人出家问题之一见破译《红楼梦》

  作者:一筏

  <前言>张爱玲曾说的人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曹版红楼不全!

  那是因为她没完全看懂曹公之真意!包括很多红学家!

  对上面那个署名"宗春启"的人发表的见解,后学实在是不敢苟同!

  红楼之关键是第一,二,五回中的描写僧道之事!

  看脂批就很好理解!红楼说到底,是一句"浮生如梦,悟透出家."

  《红楼梦》堪称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此已成为公论,但大多读者甚至学者之知,恐怕也只限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言表,而未入骨髓,不中肯綮!而若欲破译其中真意的关键,末学以为只能从正确看待惜春及宝玉两人出家问题入手!

  小说中多言僧道之事,而宝玉又常毁僧谤道。不少看官以为此即是曹公之真实意。然据不才看来,宝玉之行为无异于一幽梦幻境中颠倒错乱的痴人之梦呓之语,尚在迷梦中未醒矣!那何为曹公之真意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笔下的出家人。其中单主要人物就有三人出家,即妙玉,惜春及宝玉。

  从对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和《红楼梦》曲[世难容]之"......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来看,她是个口空心染,六根未净,身在空门,情系红尘的假修行人。最终也是落得个"多情自古空余恨",甚至流入"风尘肮脏"之所!因此抛开此人不作赘述,下面先来看看惜春。

  小说中对惜春的着墨虽不多,但其个性却让人印象深刻.她的孤僻狷介是与妙玉志趣相投的。对她这样的个性刻画得入木三分的是在抄检大观园时那一段:当她的丫头入画因私传东西受到遣责,这时惜春的表态不但不为入画辩解讨请,反而顿促或打,或杀,或卖,快带了她去。她说“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又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给你们教坏了我!”。有学者以为这些说明了惜春已由极端个人主义发展到了“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实际上她只是逃避现实,以求个人的精神解脱而已。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曹公对惜春其它处的描写,再加上对她的判词"堪破三春景不长"来看,作者虽然不赞同她的冷若冰霜,只求自保,但应该是肯定惜春是大彻大悟,然后出家修行的!惜春自称要作“自了汉”,这一称谓是佛教中大乘对小乘圣者的贬称,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但“自了汉”也属于了生脱死的解脱圣人!判词“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是对“富贵如浮云”世事无常的真实写照!其中“可怜”二字未必是曹公的贬义。小说中作者常常正话反说,真假宝玉就可见一斑。而《红楼梦》曲[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之中无一句不是大彻大悟之语!但仍有学者误解,说曹公写惜春“这实际上已成了对宗教的批判。”这实在是应了曹公的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了!

  《红楼梦》中禅机处处,处处佛理。几百年来也未有多少人能参透其中玄机!唉!可叹!可叹!

  而曹公对惜春的态度可能关键在于她不及宝玉多情博爱和悲天悯人!又有学者说宝玉的出家是一种反抗,也是非常绝情狠心的行为。这实乃佛教外界人士对佛教的误解!如果宝玉的出家只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他完全可以有别的更好选择。比如象祝英台一样,徇情后与情人双双化蝶,成就一段千古爱情佳话!他的出家绝非是一种无聊而可怜的反抗,而是由黛玉的“情情”即“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中看破人世,而至于“情不情”即“浸淫情中之后,却不再为情所困。”。四大家族的败落只是宝玉出家的导火索,宝玉向来就视富贵权势如粪土!而由多情博爱中终归空无所得,继而大彻大悟的他,出家修行是必然的!而第一回中描写了空空道人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见上面"大旨谈情",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读者多知曹公常用"影射"的手法。比如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袭人是宝钗的影子。那这个空空道人难道就不会是宝玉吗?!但无论如何,真所谓“多情菩萨种”,宝玉实为佛家的大乘菩萨之根器,出家之后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也!

  而宝玉参禅一节,黛玉问:“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当时虽已有所悟,但仍为情所困,心系红楼,暂未参透,不能应答。然佛家有佛法僧三宝,自性清净心能不为尘世所染如玉之说。若是非要道破作者天机,可以一偈对之:

  ‘至贵佛法僧三宝,

  至坚清净心一玉。

  佛法僧住清净心,

  宝玉自然是宝玉。

  而主人公宝玉的向佛的结局,并非是宝玉乃一悲剧人物。恰恰相反,此实是一积极行为!如《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中"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这一句已无余表明曹公了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真正价值取向------所谓浮华人世如红楼,皆似佛家所说的镜花水月,不过一梦尔!

  阅毕《红楼梦》,偶得三言两语,一并抄下,以资茶余饭后闲话:

  多情自古悲苍狗

  纳兰再感初见时

  放翁虽叹三声莫

  至今仍在梦园游

  缠绵离别空余恨

  曹公惊醒顽石梦

  逝者如斯天亦老

  何为沧桑人正道

  释迦福报帝王家

  财情色绕如锦花

  一朝将那三春破

  成佛做祖中道达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