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全文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宫、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也有学者认为成书应在西汉中。

  目录:
  一、《黄帝内经-素问》全文
  二、《黄帝内经-灵枢》全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梦幻西游中有同名道具。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医经著作。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医学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为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前的古代哲学。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个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大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

  《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一、《黄帝内经-素问》全文  目录▲

  《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释名:“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

  《素问》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以黄帝问而岐伯答的形式记载,褚征在《褚氏遗书》说:“素问者,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雷公 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玫《本纪》不及诸臣耳。”主要阐述解剖学、生理学及治疗方法等。《素问》原为九卷,八十一篇。与《灵枢》八十一篇合称《黄帝内经》,共十八卷。

  南朝齐梁时期的全元起曾为《素问》作注,但是全元起本亡佚于南北宋之交。[1]

  至唐代,王冰对《素问》进行了编次和注释,是为《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共二十四卷,在北宋经林亿等人校正后遂广为流传。

  1. 上古天真论《素问》第一篇
  2. 四气调神大论《素问》第二篇
  3. 生气通天论《素问》第三篇
  4. 金匮真言论《素问》第四篇
  5. 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第五篇
  6. 阴阳离合论《素问》第六篇
  7. 阴阳别论《素问》第七篇
  8. 灵兰秘典论《素问》第八篇
  9. 六节藏象论《素问》第九篇
  10. 五藏生成《素问》第十篇
  11. 五藏别论《素问》第十一篇
  12. 异法方宜论《素问》第十二篇
  13. 移精变气论《素问》第十三篇
  14. 汤液醪醴论《素问》第十四篇
  15. 玉版论要《素问》第十五篇
  16. 诊要经终论《素问》第十六篇
  17. 脉要精微论《素问》第十七篇
  18. 平人气象论《素问》第十八篇
  19. 玉机真藏论《素问》第十九篇
  20. 三部九候论《素问》第二十篇
  21. 经脉别论《素问》第二十一篇
  22. 藏气法时论《素问》第二十二篇
  23. 宣明五气《素问》第二十三篇
  24. 血气形志《素问》第二十四篇
  25. 宝命全形论《素问》第二十五篇
  26. 八正神明论《素问》第二十六篇
  27. 离合真邪论《素问》第二十七篇
  28. 通评虚实论《素问》第二十八篇
  29. 太阴阳明论《素问》第二十九篇
  30. 阳明脉解《素问》第三十篇
  31. 热论《素问》第三十一篇
  32. 刺热《素问》第三十二篇
  33. 评热病论《素问》第三十三篇
  34. 逆调论《素问》第三十四篇
  35. 疟论《素问》第三十五篇
  36. 刺疟《素问》第三十六篇
  37. 气厥论《素问》第三十七篇
  38. 欬论《素问》第三十八篇
  39. 举痛论《素问》第三十九篇
  40. 腹中论《素问》第四十篇
  41. 刺腰痛《素问》第四十一篇
  42. 风论《素问》第四十二篇
  43. 痹论《素问》第四十三篇
  44. 痿论《素问》第四十四篇
  45. 厥论《素问》第四十五篇
  46. 病能论《素问》第四十六篇
  47. 奇病论《素问》第四十七篇
  48. 大奇论《素问》第四十八篇
  49. 脉解《素问》第四十九篇
  50. 刺要论《素问》第五十篇
  51. 刺齐论《素问》第五十一篇
  52. 刺禁论《素问》第五十二篇
  53. 刺志论《素问》第五十三篇
  54. 针解《素问》第五十四篇
  55. 长刺节论《素问》第五十五篇
  56. 皮部论《素问》第五十六篇
  57. 经络论《素问》第五十七篇
  58. 气穴论《素问》第五十八篇
  59. 气府论《素问》第五十九篇
  60. 骨空论《素问》第六十篇
  61. 水热穴论《素问》第六十一篇
  62. 调经论《素问》第六十二篇
  63. 缪刺论《素问》第六十三篇
  64. 四时刺逆从论《素问》第六十四篇
  65. 标本病传论《素问》第六十五篇
  66. 天元纪大论《素问》第六十六篇
  67. 五运行大论《素问》第六十七篇
  68. 六微旨大论《素问》第六十八篇
  69. 气交变大论《素问》第六十九篇
  70. 五常致大论《素问》第七十篇
  71. 六元正纪大论《素问》第七十一篇
  72. 刺法论《素问》第七十二篇
  73. 本病论《素问》第七十三篇
  74. 至真要大论《素问》第七十四篇
  75. 着至教论《素问》第七十五篇
  76. 示从容论《素问》第七十六篇
  77. 疏五过论《素问》第七十七篇
  78. 征四失论《素问》第七十八篇
  79. 阴阳类论《素问》第七十九篇
  80. 方盛衰论《素问》第八十篇
  81. 解精微论《素问》第八十一篇

  二、《黄帝内经-灵枢》全文  目录▲

  《灵枢》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又称《灵枢》、《针经》、《九针》。

  因其共有九卷又称作《九卷》,在王冰之前又被称作《九灵》,到王冰时候改称作《灵枢》。北宋林亿校正医书时,《灵枢》已散失。

  史书记载,北宋时高丽国献书,高丽国希望以《灵枢经》换取中国的《资治通鉴》,《灵枢》又重新传回中国,但此版本由于北宋末年战乱,已散失。

  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嵩校定家藏本的《灵枢》九卷,增广为二十四卷,刊行于世,成为现代流传的版本。明代马莳编《灵枢注证发微》,是历史上全注《灵枢》的第一人。

  1. 九针十二原《灵枢》第一篇
  2. 本输《灵枢》第二篇
  3. 小针解《灵枢》第三篇
  4. 邪气藏府病形《灵枢》第四篇
  5. 根结《灵枢》第五篇
  6. 寿夭刚柔《灵枢》第六篇
  7. 官针《灵枢》第七篇
  8. 本神《灵枢》第八篇
  9. 终始《灵枢》第九篇
  10. 经脉《灵枢》第十篇
  11. 经别《灵枢》第十一篇
  12. 经水《灵枢》第十二篇
  13. 经筋《灵枢》第十三篇
  14. 骨度《灵枢》第十四篇
  15. 五十营《灵枢》第十五篇
  16. 营气《灵枢》第十六篇
  17. 脉度《灵枢》第十七篇
  18. 营卫生会《灵枢》第十八篇
  19. 四时气《灵枢》第十九篇
  20. 五邪《灵枢》第二十篇
  21. 寒热病《灵枢》第二十一篇
  22. 癞狂病《灵枢》第二十二篇
  23. 热病《灵枢》第二十三篇
  24. 厥病《灵枢》第二十四篇
  25. 病本《灵枢》第二十五篇
  26. 杂病《灵枢》第二十六篇
  27. 周痹《灵枢》第二十七篇
  28. 口问《灵枢》第二十八篇
  29. 师传《灵枢》第二十九篇
  30. 决气《灵枢》第三十篇
  31. 肠胃《灵枢》第三十一篇
  32. 平人绝谷《灵枢》第三十二篇
  33. 海论《灵枢》第三十三篇
  34. 五乱《灵枢》第三十四篇
  35. 胀论《灵枢》第三十五篇
  36. 五癃津液别《灵枢》第三十六篇
  37. 五阅五使《灵枢》第三十七篇
  38. 逆顺肥瘦《灵枢》第三十八篇
  39. 血络论《灵枢》第三十九篇
  40. 阴阳清浊《灵枢》第四十篇
  41. 阴阳系日月《灵枢》第四十一篇
  42. 病传《灵枢》第四十二篇
  43. 淫邪发梦《灵枢》第四十三篇
  44.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灵枢》第四十四篇
  45. 外揣《灵枢》第四十五篇
  46. 五变《灵枢》第四十六篇
  47. 本藏《灵枢》第四十七篇
  48. 禁服《灵枢》第四十八篇
  49. 五色《灵枢》第四十九篇
  50. 论勇《灵枢》第五十篇
  51. 背腧《灵枢》第五十一篇
  52. 卫气《灵枢》第五十二篇
  53. 论痛《灵枢》第五十三篇
  54. 天年《灵枢》第五十四篇
  55. 逆顺《灵枢》第五十五篇
  56. 五味《灵枢》第五十六篇
  57. 水胀《灵枢》第五十七篇
  58. 贼风《灵枢》第五十八篇
  59. 卫气失常《灵枢》第五十九篇
  60. 玉版《灵枢》第六十篇
  61. 五禁《灵枢》第六十一篇
  62. 动输《灵枢》第六十二篇
  63. 五味论《灵枢》第六十三篇
  64. 阴阳二十五人《灵枢》第六十四篇
  65. 五音五味《灵枢》第六十五篇
  66. 百病始生《灵枢》第六十六篇
  67. 行针《灵枢》第六十七篇
  68. 上膈《灵枢》第六十八篇
  69. 忧恚无言《灵枢》第六十九篇
  70. 寒热《灵枢》第七十篇
  71. 邪客《灵枢》第七十一篇
  72. 通天《灵枢》第七十二篇
  73. 官能《灵枢》第七十三篇
  74. 论疾诊尺《灵枢》第七十四篇
  75. 刺节真邪《灵枢》第七十五篇
  76. 卫气行《灵枢》第七十六篇
  77. 九宫八风《灵枢》第七十七篇
  78. 九针论《灵枢》第七十八篇
  79. 岁露论《灵枢》第七十九篇
  80. 大惑论《灵枢》第八十篇
  81. 痈疽《灵枢》第八十一篇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