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生平

  在被抄家以后,曹雪芹随家一起迁居北京,曹雪芹曾在“虎门数晨夕”,“虎门”即北京西单牌楼北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结识了张宜泉、敦敏、敦诚兄弟等人。

  关于《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由于文献资料极少,很多问题无法确知,只能存疑。从曹雪芹晚年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张宜泉的《伤芹溪居士》云:“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曹雪芹的诗,有创新独特之处,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贺。(3)他的友人敦诚曾赞道:“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识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橡笔。写出胸中块磊时。”

  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潦倒,常“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靠着卖画和亲友的接济过日子。据一些红学家考证,曹雪芹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创作。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曹雪芹因贫病无医而“泪尽而逝”。(亦有红学家考证认为《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应该是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的那段时间,无论是生活条件和思想交流的条件都无出其右,并且根据脂砚斋等批语显示《红楼梦》应该是全部完成,但只是后半部大约三十回“被借阅者迷失”。)留下新婚不久的遗孀,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北京西郊的曹雪芹故居(编辑)生卒年与生父论

  曹雪芹的生卒年,他活了多少岁,一直是红学界争议性很大的问题。曹雪芹的生父是谁,也无定论。

  对于卒年,红学界有三种普遍的看法,即是“壬午说”(1763年)、“癸未说”(1764年)及“甲申说”(1764年初春)。胡适凭甲戌本“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脂批,认为曹雪芹卒于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

  1947年,周汝昌提出“癸未说”,建议把卒年改为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也有人说曹雪芹卒于甲申岁首(1764年初春)。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春末,曹雪芹已病故,有敦诚挽诗“晓风昨日拂铭旌”、“四十华年太瘦生”为证。周汝昌从挽诗“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一句中推测雪芹是因爱子患疹疾夭折而悲伤过度,一病不起,享年四十岁。敦诚在挽诗中曾两次提到了“四十”这个数字,一是“四十萧然太瘦生”,一是“四十年华付杳冥”。张宜泉也在《伤芹溪居士》诗题下注明雪芹“年未五旬而卒”,因此曹雪芹得年应在四十到五十岁左右。

  曹雪芹的生父是谁,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是曹颙,曹雪芹是他的遗腹子,谱名曹天祐(佑),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年(1715年)──曹頫实是其堂叔。由王利器提出。二则说是曹頫;周汝昌、冯其庸、蔡江义持等说法。

  对于生年,胡适曾考证为1715年,但没有进行细致的探讨。冯其庸也赞同这种主张。周汝昌认为,《红楼梦》书中关于“绛洞花王”和“饯花节”的描述暗示了主人公贾宝玉的生日,进而暗示了作者曹雪芹的生日。按照这种看法,书中所描写的“饯花节”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且恰恰当日也是农历节气中的“芒种”。据此发现,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甲辰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恰好是芒种,很有可能为曹雪芹的生日。按一般认为曹雪芹卒于1763或1764年,则也刚好和朋友敦诚的挽诗“四十年华太瘦生”相吻合。另外,据吴新雷推测,曹寅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报得孙喜讯,友人张云章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一诗,此孙也可能为曹雪芹。